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4章 任张谈易 (第2/2页)
“年有十二月,如日有十二时。年有三百六十日,如圆周三百六十度。分三百六十度于十二时,得每时为三十度。又一刻为八分之时,以钟摆驱动。时刻不同,则曲轮大小不同、齿数各异;彼此相驱,如日月相继。是以显日月于钟圈之内,记流年于密箱之中。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当此之时,《易经》不但为五经之一,更是当代人认知世界的工具。能够将《易经》钻研透彻的人物,在这个时代是可以享受盛名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易经》才有“五经之首”的美誉。 张韬回答任恺问题的时候,不过是想说明制作摆钟,难易都是相对的,明白了其中的制作原理,那还有什么难的? 然而任恺的反问就很有意思了。 “何易?” 既可以理解为“容易在哪里?”又可以理解为“你说的是哪一种‘易’?” 张韬则回答“易简之易”。 这就涉及到一个本质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易经》?”或者说,“《易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易经》的“易”,意为“万事万物最简单的道理、最本质的原理”。易简之易,便是那本说尽了天下最本质、最简单的原理的《易经》。 所以任恺听到张韬的解释,非常惊讶。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最本质的东西才最容易了解。化繁为简地掌握住万事万物的核心,才容易了解与遵守。 掌握住了这两点,天下万物的变化规律不过如观掌中。 当他让张韬用最简单的原理解释摆钟的制作过程,张韬的解释也很明了:我不过是根据日月四季的变化过程,用圆轮驱动以记录时间罢了。 张韬的回答不但让任恺目瞠口呆,即便是张华,亦是双目圆睁。 如果说任恺只是饱读五经,对这番解释只是从原理上认同的话。那么张华便是有更深刻的感受。这大晋,论起博学多能,几乎没人都够比得上他。 譬如说,贾充擅长于律典,杜预擅长于兵事,荀勖最爱音律,卫瓘长于书法,那么对于张华来说,几乎兼而有之。尤其对于天文一道,更是有过人之能。 所以他能看出来,眼前的幼子即便解释中有着不少漏洞,大方向上还是不错的。 实在很难想象,一个五岁的孩子居然聪慧如斯。 此时此刻,张华甚至兴起了将爵位传于幼子的冲动。冷静下来以后,却隐隐生出一丝担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几十年来,他见识过太多天才的夭折。也深刻明白自己这些年来是如何一步步才拥有如今的地位。 聪慧的人物,总是会生出恃才傲物之心,不甘居于众人之下。更有甚者,这类人物往往是错估形势,从而给家族带来灭族之灾。 任恺不知张华心中所想,不由感叹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吾观贤侄智慧天成,将来必为大晋栋梁之才!” “栋梁么?只怕这世道由不得我呢。”张韬心中微微悲凉,他不是没想过继承父亲的事业,将这大晋的强盛推向高峰。然而五年来的观察与认知,让他明白建立在错误之上的大晋,注定无法享国久远。 作为张华之子,他当然可以享受到父辈的荣耀。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父亲成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开府执政,成为西晋后期的一代贤臣。 然而张家作为寒门,他注定不可能在父亲之后执掌朝政。不仅皇族诸王不会允许,各大世家豪门不允许,即便是皇帝也不会允许! 贵如琅琊王氏、颍川荀氏,亦没有出现连续两代执政,他张氏又凭借什么? 更何况他如今不过五岁,而父亲只有五十而已。即便父亲十年后执政,再执政十年,自己到时候不过二十五岁。 有谁会允许一个二十五岁的少年执掌一国之政?要知道即便贵为齐王司马攸,二十五岁时亦不过是挂着虚衔而已。 然而到了那个时候,诸王倾轧就要开始了啊!随之而来的则是“五胡乱华”大乱三百年。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能做的,只有尽可能保存自己与家族。 这也是为什么明知道摆钟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利润,他却要与石崇合作的原因。因为他太需要第一桶金了。 只有尽快拿到第一桶金,他才能按照计划铺开自己的野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