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9章 齐王司马攸 (第2/2页)
无疑更能保持秩序的稳定,不会出现危险的政治动荡。 而稳定,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利好。 自从齐王为景献皇后守灵以来,朝中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未从根本上逆转,但是甄德已经看到了齐王出局的风险。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番前来,虽然是奉司马炎之命商量过继事宜,他还是忍不住劝司马攸早做打算。 临近年关,本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然而对于司马攸来说,并不喜庆,因为他的第五子司马赞夭折了。 五个儿子中,长子司马蕤(ruí)出继弟弟辽东王司马定国,五子司马赞出继弟弟广汉王司马广德。如今司马赞年仅六岁而夭,以司马炎的意思,广汉王一系还是以齐王之子继承,这才叫身为宗正的甄德前来,希望齐王再出一子过继。 在司马氏皇族之中,司马懿这一代乃是兄弟八人,号称“司马八达”。八房之中,以二房、三房、四房最为兴盛。其他五支因为种种缘由,逐渐在皇族之中掉了队。 二房便是司马懿这一支,作为为皇帝掌控江山社稷,成为司马氏的大宗享有祖先的祭祀权,这个不必细说。 三房则是司马孚这一支,三房到底有多兴旺?在建国之初分封的二十七个同姓诸侯王之中,这一系占了十个名额!而司马懿这一支,凭借帝王至尊将一些孩子封了王,才只有九个名额,还是稍逊三房一筹。 这两房便占去了十九个名额,剩下的八个名额为六家瓜分。而四房司马馗这一支拿到了三个,六房司马进、七房司马通各占两个,五房司马恂则得到一个。 至于八房司马敏则一王未得。 早些年司马进之子高阳王司马睦,由于看不惯长子司马彪的好色薄行,且性格顽固又难以管教,便上书皇帝将之出继司马敏,从而废除了他的封王继承权。【对,这个司马彪就是写《九州春秋》和《续汉书》的那位,作者君受益良多,看来学霸往往都是问题少年,叛逆期不是现在才有。】 而大房司马朗,则是通过礼法过继,以司马孚次子义阳王司马望为嗣,得以分享封王的荣耀。 至于二房司马懿这一支,九个儿子中,长子司马师无子,过继司马昭次子司马攸继承香火。次子司马昭也生了九个儿子,却只活下来四位。 在这四位之中,齐王司马攸继承给了司马师,燕王司马机出继清惠亭侯司马京,那司马京便是司马懿的三子,早在司马氏代魏之前便去世。 所以实际上,司马炎虽然活下来的有三位弟弟,礼法上的弟弟便只剩下乐安王司马鉴。夭折的那五位弟弟的后嗣,按照礼法关系,便需要从他们活下来的这四人的子孙中选取。 比如说城阳王司马兆乃是司马昭三子,十岁夭折后,便是司马炎的儿子出继这位弟弟。他先是以四子司马景过继,司马景夭折后,又五子司马宪过继。司马宪也没有活下去,他又以六子司马祗过继。可惜六子也短命,他只能继续以十三子司马遐过继。 再比如说司马昭四子司马定国,三岁夭折后,便是齐王司马攸的长子司马蕤过继。而五子司马广德二岁夭折,则是以司马攸的五子司马赞过继。 可惜司马赞年仅六岁,便于日前而亡,着实令司马攸痛惜。痛惜归痛惜,他还是要承担弟弟司马广德继承香火的重任。 面对甄德的质问,司马攸叹了一口气,悠悠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话乃是孔老夫子的名人名言,说的是假如追求富贵合乎天道,那么就可以去追求,如果追求富贵而必须使用非常规手段,那么宁愿不要富贵。 司马攸说这话,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甄德听后沉默良久,也只能无可奈何。 大家倾心齐王,正是因为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事情看得实在太多,而齐王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让大家看到了一位谦谦君子般的贵公子。这样一位以礼自拘、至性过人的人选,现实中没有见过,也许只有从上古仁君中寻找。 更何况与太子的痴愚相比,这样的人选至少不会让国家变得更坏。 甄德见到齐王心意已不可更改,当下便道:“如今阿赞早夭,不知桃符想要让哪位继承广汉王之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