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商户_第三十八章 培养人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 培养人才 (第2/2页)

声声嘶力竭地呼喊,仿佛是要穿越那生死冥河,传递给最远方的亲人。这一声声声嘶力竭地呼喊,同样如重锤般一记记敲打在王浩的心上,不禁顿生唏嘘之感。

    “老师,文俊小叔的双亲在他十岁那年相继辞世,此事在文俊小叔心中郁结已久,因此……”胡烨霖在王浩耳边轻声道。

    沉默良久,暂时平复一下情绪,王浩适时开口打破沉默,邀两人席地而坐。

    少年人的心扉,一旦打开,瞬间就活跃了许多,三人年纪相仿,彼此之间又无隔阂,加上王浩适时地调动气氛,展望未来畅谈人生,直至正午腹内渐饥。

    下山用了午饭,见两人斗志高昂跃跃欲试,神色与早上相比已大有不同。王浩打定主意再花数日时间巩固一下两人的自信心。便道:“下午带你们去扫街。”

    两人不懂扫街为何物,甚为好奇,王浩神秘一笑,给两人各发了一本简易夹。三人昂首阔步,再向棚户行。

    笃笃笃……

    “大婶您好。”

    砰!

    笃笃笃……

    “大叔您好。”

    砰!

    “小弟弟,想不想念书呀?”

    “娘……”

    砰!

    砰砰!

    “啥?念书?”

    “啥?免费的?能有这么好的事?”

    “不要钱的也不去,读书有啥用呀。”

    一条巷子敲下来,一个学生都没收到,王浩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了,甚至有了将小蝶叫来帮忙的想法。

    难道真要实行馒头换生源政策?王浩感觉自己的荷包要捂不住了。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文俊烨霖开始主动敲门跟居民交谈了。这使得王浩大为欣慰。

    不是不想实行馒头换生源政策,实则不甘心呐。其实即便现在不提,等开了学王浩仍是打算每天供应一顿午餐的。

    在雍丘时,第一次拎着馒头的去义学的场景犹在眼前。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那一幕幕咽口水的场景。也不争,也不抢,就在那抿着小嘴怔怔看着你。唉……心酸的很。

    胡烨霖又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

    “女娃也收嘛?”开门的是位中年大叔。

    “收的,大叔。只要年纪符合,不论男娃女娃,都成。”胡烨霖的进步神速,十几家门敲下来,交流起来已经完全没问题。

    “二丫,二丫……”中年大叔扯着嗓子喊了两声。

    对面窄巷中跑出个七八岁的女娃,来到她父亲身边后怯生生地看着王浩几人。

    胡烨霖为她作了个简单的登记,说明了开学日期。并交待到时可领着自家娃前去义学报名入学。

    终于收到第一名学生,俩人有点小兴奋。正要告辞时,王浩插话道:“大叔大叔,请问您这相熟的左邻右街坊邻里之中可有跟您闺女一般大的娃儿?有的话可否帮忙引见一下呀?”

    “那成,咱就带几位走走。”通过刚才的交流,见王浩几位说话客气,衣着打扮看上去也是有身份的人。中年大叔打消了疑虑。爽快地答应了。

    “这家也有个男娃,不过现在他爹还没回来,晚点我会跟她爹说说的。”

    “这家也是,人没在家。”

    中年大叔边走边向王浩几人介绍。

    “他婶!在屋吗?”

    局面终于打开了,通过邻居介绍邻居的法子,至下午酉时初刻,登记在册的学生已有39名之多。

    收获满满,超额完成今日的目标,文俊烨霖俩人更是信心满满,尽管忙了一整天,整个人的精气神较之早上初见已然大有不同。

    辞别前王浩还给他俩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明天起床后各自朗读诗书两刻钟。读什么无所谓,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在院子里大声朗读。这也是一个锻炼自信心的方法。

    这世界,有的是文质彬彬的读书人,王浩打算培养两个异类。既要脸皮厚,又要三观正,能说得出口,还藏得住话的四有青年。

    刚回到家中,老娘便神神秘秘地将王浩拉到一边轻声道:“浩儿,上回来咱家传旨的那个海公公今日下午又来咱家了!”

    “哦?他又来传旨了?”王浩好奇地问道。

    “不是,他不是来找你的,他上回不是拿走了咱家一坛子臭豆腐吗,今天他是来还那个坛子的!而后又给拿走一坛!”老娘一脸心疼的道。

    王浩闻言苦笑不已,好嘛,这借口实在是妙极妙极啊,下回还能再还一回空坛子,一取一还无穷尽也!

    “拿吧拿吧,唉。”王浩叹道,“娘,一坛臭豆腐咱就别计较了,您想啊,咱用一坛臭豆腐就跟皇宫里的人有了一层关系不是?”

    王李氏想想觉得也有道理。便也不再说了。

    吃了晚饭,王浩又躲进书房整理一下今天的学生登记名单,作了个简单的分类。

    前期打算招八十名左右的学生,按年龄分成两个班级。这样再请上两名西席先生,再加上两名校工,草创班子差不多也就成立了。

    自己跟还玉不需要工钱,文俊与烨霖的工资得让高祭酒掏。再加上学生的午餐费,嗯,还能承受。

    突然想起这年头貌似还要给老师准备饭食,那要不再请个做饭的大婶?还得买菜……要不干脆多请两个大婶,学生的午餐也自己做?会不会省一些。

    商人的惯性思维发作,王浩躲在书房中细细盘算着义学开学后的日常开支。全然已经忘记昨日此时自己心中盘算的乃是烛影斧声这种朝堂层面上的事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