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文人_第359章造厂狂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9章造厂狂魔 (第2/2页)

就成为了曹鼎蛟的刀下亡魂了。

    山间很静,几乎无人,风也不大,天也不冷,燕郊的雪错落有致,山坡上那些骨干的植物捧着雪,与地面上的雪有了立体画面。

    时尔有风吹过,雪又再次飞扬,便有了阳光下飞雪的小景象。

    路过一条峡谷,谷中有湖。

    湖面因为有活水注入,并未结冰,中心部位没有积雪,湖面澄明如镜面,折着各个方向的光芒,湖边的小路旁,一株株腊梅树开满黄花,花气四溢。

    已是严冬,昨夜一夜北风,梅花盛开。

    “驾!!驾!!!”

    一群车夫奋力地挥舞着马鞭,雾气腾腾地从他们上冒出,每个人都是冻得睁不开眼,不过,依旧是奋力地跟着头车而行。

    不多时,这支车队又撞上了李过的兵马,随行的骑兵纷纷将其围住,李过,袁宗第,李来享纷纷都是上前,他们也奇怪大冬天的怎么还有这样的车对北上,所以上前一探究竟。

    少倾,钱谦益与冯全两人共同下了车马,毕恭毕敬来到了李过等人跟前。

    钱谦益恭敬的说道:

    “敢问当面可是大顺天兵?”

    李来享沉着声音回道:

    “我等便是,来者何人报上姓名,尔等莫非是大明的锦衣卫探子?”

    钱谦益赶紧诚惶诚恐的说道:

    “非也非也,在下大明礼部侍郎钱谦益,携兵部侍郎冯全特地前来投靠大顺天子,并有紧急要事禀报,还请各位将军明查。”

    “渍渍渍……”

    李过他们几位脸上露出了不可琢磨的表,这还真是个稀奇的事,大明的官还居然想着投靠他们大顺。

    ……

    山西,曹家。

    于瑞莹着狐裘,裹住了窈窕的姿,雪白的狐狸领子衬得如花玉容更添一丝神秘和朦胧,简直就快成了修炼成精的狐妖,专门勾人魂魄……

    曹鼎蛟火辣辣的目光看得于瑞莹俏脸一红,有些修囧,心里却是甜丝丝的,轻移莲步,将手里的托盘放在一张案几上,轻咬着红唇说道:

    “卧房尚未收拾停当,夫君且先休息一会儿,用点点心。”

    曹鼎蛟却故作姿态,感叹着说道:“夫君我倒是肚中不饿,不想吃什么点心,只想吃小狐狸。”

    “咯咯咯…”

    于瑞莹笑得特别开心,年前她因为要打理顺水集团这边的事务,一直没有回去,现在听闻南京那边几位姐妹都生下了小宝贝,她也是羡慕的紧。

    自然是秋水盈盈,也想配合曹鼎蛟生一个呢。

    不多时,为不速之客的董非却突然出现,一脸焦急地说道:

    “大人,咱们新造的火炮炸膛了,死了一个学徒,重伤了一个老师傅和两个学徒,唉。”

    曹鼎蛟闻言脸色一黑,赶紧说道:

    “本官说过多少次了,要着重安全生产,现在也不是追究谁的责任的时候,赶紧把人全部给本宫稳住,该赔偿的就赔偿,该抚恤的咱们也不能吝啬。

    算了,现在先带本官去现场勘查一下况。”

    董非便带着曹鼎蛟骑马赶往城外,火炮厂这种重要的工厂自然没有设立在大同城内,而是弄到了城外去了。

    出了城,向南行五里,便见到一条平整的小路弯弯曲曲的一直延伸到山顶。

    顺着小路拐了两个弯,便进入一处小山坳。

    一排破旧的砖房砌在山坳里,几个黑乎乎的山洞出现在山坡上,洞口用木板和柱子支撑,明显是放置山洞塌方。

    各种简单的设备都摆在这里,旁边还升起了高炉,黑烟不时地从里面冒出。

    沿着山坡建了一溜儿土坯房子,围成个半圆,房前建有几个竖炉,估计就是用来炼铁的。

    炉高差不多五六米,底径三米左右,中间部位较粗,两头略窄,外皮用砾石砌墙。

    上边有装料口,下部有鼓风口,如此一来,能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燃烧产生的高温煤气穿过料层上升把量传给炉料,就算是预过程了。

    爆炸的现场已经被人清理干净了,每个人都是黑着脸不说话,甚至有不少人都是一脸惶恐的表。

    曹鼎蛟也很想动,一动金手指就能造出航空母舰,钢铁大炮,蒸汽机,可他真的不是发明家,真的不会这些。

    那么好吧,问题又来了:他是学的电子传媒啊,专业不对口,那玩意儿怎么做的他不会……

    虽然初中高中的时候简单的接触过这些知识,可毕竟没有实际cāo)作过,他也知道后是那些钢铁巨兽,知道是一回事,弄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曹鼎蛟便道:

    “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

    有一个老者便答道:

    “大人,您要求的大炮实在是太粗了,老朽实在是无能为力制造不出质量合格的大炮,我们这里还有一门没有炸的,大人不妨来看看。”

    曹鼎蛟点头,就跟着他来到了一边的空地上,看着眼前黝黑的大炮,和记忆中那些大口径的的火炮开始重合。

    只不过这些大炮上面有这密密麻麻的气泡,曹鼎蛟顿时就眉头皱了起来。

    哪怕他是一个外行人也知道,这气泡就是代表着这些大炮的密封根本就不好,钢铁的质量没有达到要求。

    古代冶铁业长期受含磷量过高的困扰,这大概是因为铁矿质量不好,也可能是因为铸铁技术的缘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苏轼曾做过一《石炭行》,盛赞用煤炼铁的好处。他认为用煤“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还可以节省木炭,提高炉温。确实,煤有这两个好处,它还降低了炼铁的成本,煤比炭便宜多了。

    然而冶铁最可怕的杀手——硫,就潜伏在煤中。

    北方的冬天很寒冷,因此高含磷量铁器冷脆现象很严重,严重制约了铁器的展。

    所以,用煤炼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错误。

    其实解决含硫量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炼制焦炭,用焦炭来冶铁。

    但是古代人不会炼焦。

    不过他知道焦炭是把煤放在一个密封的环境里使劲儿烧就对了,水泥也是烧出来的,玻璃还是烧出来的,瓷器依然是烧出来的。

    曹鼎蛟笑了,然后对着后的董非吩咐道:

    “水泥厂那群人研究的如何?”

    董非便道:“已经有了进展,大家都在夜攻克难题。”

    曹鼎蛟露出了善意的笑容,便道:

    “那就好啊,本官就是欣赏他们这样的态度,那就再给他们加点担子,让他们研究一下那种焦炭。

    就是拿着煤炭放入封闭的空间,使劲的烧,跟木炭一样的原理,让他们给本官多多的去试炼。

    火炮厂的工作暂时停下,先去进行理论学习,先学会爬再去学走路,千万别再这样鲁莽行事了,谁敢拿安全开玩笑,本官就拿他的脑袋开玩笑。明白了没有?”

    “是!”

    ……

    众人点头,曹鼎蛟的到来给了他们莫大的希望。

    最. 新章节前往/♂. \♂网\址:♂.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