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破釜以求生 (第2/2页)
当然有,还有何颙一条路。 何颙跟他关系紧密,又跟蔡邕谈得来,两个人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若去书一封让何颙设法周旋,未必不能。等何颙劝动蔡邕,再让蔡邕去书一封到王匡手上,王匡若是认蔡邕这个朋友,当然不会断然拒绝,那么希望也就有了。 然而,如此一来,书信来来去去,等到到了王匡手上,只怕黄花菜都凉了,哪里能办得成事? 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 但若是放弃王匡,直面李傕大军,刘玄又不甘。 毕竟,李傕之后,还有其他两路人马。 若是李傕一路都应付不了,遑论其他了。 所以,这李傕一路必须尽快阻止。 说到底,唯一的指望,只能是王匡。 王匡从其后,则李傕不敢轻易放肆。 既然远水难救近火,蔡邕那边的关系指望不上,而与王匡结盟又是势在必行,那么如今也唯有破釜沉舟、硬着头皮去游说他了。 若是轻易派出部下,如陈驹,如高顺,只怕王匡会误以为他没有诚意,从而就算有心合作也因为这个原因悍然放弃。 再说他两个也不是能说会道之人。 至于能说的卫仲道,好像又太能说了,只怕搞不好能把事情搞砸。 倒是张辽好歹有两把刷子,军职也不小,是合适人选。 史书记载,张辽就曾孤身上三公山,说服东海巨霸昌豨,载于三国志。 可此时张辽在西凉军中的声望仅次于他,还需要他与高顺等齐力安抚军心,不宜调走。 思前想后,只怪身边没有可用的谋士,叹人才之荒芜。 左不过,只能是自己亲自走这一趟了。 当然,刘玄将他的想法告诉张辽、高顺他们后,他们是竭力反对,毕竟太过冒险。 此去路途凶险,随时可能遭遇李傕所部不说,且他一走军心难稳,一旦有失,则悔之晚矣。 刘玄自然是算计好了的,不论是高顺还是张辽,加上表面服从他的王方等将,他们都是西凉老人,不能轻易离开。他走,反而没有多大影响。 最后,还是以刘玄果断的决定,说服了众人,众人只得听从安排。 刘玄其实没有多少时间安排后面的事情了,连夜将管理河东的任务分别交给了张辽和高顺,让他们商量着来,并将卫仲道留下帮忙。 他这边,只身带了陈驹等十数骑人马,连夜赶路,径往河内奔去。 …… 河内王匡,被李傕一战败北后,退兵平皋,暂避锋芒。 如今已是第五天了。 河阳津一战,损兵折将,已成阴影。 对于李傕突然出兵袭击河内,王匡其实很是大为恼火。 原因无他,觉得太突然,太无辜了。 毕竟他朝廷里好歹还有妹夫胡母班撑着呢,董卓就算不给他的面子,好歹留点薄面给他妹夫吧。 可人家董卓偏偏蛮横,之前一点风声也没有,就这么突然派兵袭击了河阳津,攻入了河内腹地。 王匡大怒,打不过人家,得问问人家为什么打他吧。 他上书给天子,告董卓无状。 其实他也知道,这书还没到天子跟前,只怕早留在董卓案前了。 董卓留而不发,然后警告王匡,不该放任黑山军在境内直来直去。 王匡得到答复,终于是明白原因了,原来是因为这件事。 要说这件事,那提起来就火大了。 当初张牛角举十万大军过境,他的确是没有阻拦,那是因为他手上兵马有限,不敢轻易惹怒对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有看见放他过去也就是了。 可话说回来,若不是他点头放黑山军过境,之后西凉军又怎能借到黑山军的势,从而瓦解白波贼与南匈奴的联手,还河东以全新局面? 这么大的功劳他没有找董卓提起也就罢了,董卓居然还以此理由来责难他,简直是岂有此理! 不过,要让他知道具体原因,黑山军真正听的是刘玄,只怕王匡就不会这么想了。 毕竟,他放黑山军过境虽然是救了西凉军,但同时成就了刘玄尾大不掉,董卓正找不到理由收回河内呢,岂有不借机之理? 更何况,如今刘玄都站在胡轸尸体上拉屎了,更是对昔日放任黑山军过境的王匡恼怒不已,也难怪董卓翻脸不认人,加派人马对付他。 如今败北的王匡,早骂过了董卓十八代祖宗,正找不出骂人的话,部下送呈上来一封书。 “从京师洛阳来的?” 以为是妹夫胡母班寄来的,不想,接过来一看,脸色微微一顿:“是……是他!” 董卓身边的大红人,此时怎会来书? 让人挑开火漆,展开来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