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3章 有限目标 (第1/2页)
让对手以不擅长的方式作战。 这是斯塔克拟定的作战计划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虽然在不久之前才晋升海军准将,成为第5特混舰队的指挥官,还拿到第五舰队的指挥权,但是在过去的0多年里,斯塔克一直在研究梁夏海军的将领,特别是有可能成为对手的年轻将领。 其中就包括白华伟。 前面已经提到,白华伟更加善于防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梁夏海军组织进行的舰队对抗演习中,由白华伟指挥的舰队,在初期总是处于防守态势,并且通过防守消耗对手的斗志与战斗力。等局面发生逆转,有了足够巨大的优势之后,他才会转守为攻,通过决定性的舰队决战来击败对手。 依靠这套打法,白华伟在舰队对抗演习中很少尝到败绩。 只是,仅有的几次失败,都跟在演习初期没能进入防御状态,被迫发起主动进攻有直接关系。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华伟确实不太擅长进攻。 如何在开战初期逼迫白华伟选择进攻,将决定海战胜败! 站在这个角度也就不难明白,斯塔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策划这一出真假连环计了。 只是,这并非关键。 按照斯塔克的设想,跟白华伟决战是后期任务,而在初期引诱白华伟进攻,其实是为了分散梁夏海军的注意力,让白华伟率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去别的地方,从而获得取得决定性胜利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决定性胜利”没有在阿留群岛,是在霍瓦依群岛,而且在群岛的最西端。 没错,就是中转岛! 这里,涉及到纽兰共和国的总体战略。 如果由纽兰共和国决定发动第三次全球大战的时间,至少还要推迟0年,最好能够推迟20年。 道理也很简单。 在接下来的0年之内,纽兰海军至少还能获得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甚至有希望获得4艘。如果把时间延长到20年,纽兰海军则能够获得6到艘超级航母。只要国际局势总体上保持稳定,那么不管是在0年之后,还是在20年之后,梁夏海军拥有的航母仍然是5艘。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 随着纽兰海军发展壮大,梁夏帝国肯定会对限制海军的法案做出修改,允许海军拥有更多的航母。 只是,等到0年或者20年之后,纽兰海军肯定能在东望洋上跟梁夏海军分庭抗礼。 到那时候,纽兰共和国就会有更大的战略抱负,比如在第三次全球大战中,取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哪怕不可能彻底打败梁夏帝国,也能争取称霸东望洋,让东望洋的局面回到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前的样子。 可惜的是,到底在什么时候开战,不由纽兰共和国做主。 关键还有,纽兰共和国肯定不能抛弃西陆集团,单独向梁夏帝国叫板。 这么一来,就只能调整战略目标。 摆在纽兰当局面前的现实很残酷。 说得简单一点,留给纽兰联邦的时间窗口,就只有一年,最多一年半,即在梁夏帝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的这段时间。 如果没能在此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就不止是骑虎难下那么简单的了。 说得严重一点,到这个时候,纽兰领导人只能自求多福,祈祷梁夏领导人没有要跨过东望洋,到孤大陆开疆拓土的野心。 不管怎样,双方的实力对比摆在那里。 这些年来,特别是在跟梁夏帝国恢复邦交,超级霸权得到承认之后的0多年,纽兰共和国的舆论界充斥着狂妄自大的言论,很多人似乎觉得,在发展了几十年之后,纽兰共和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梁夏帝国。有人专门搜寻与罗列了很多所谓的“数据”,来证明梁夏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肯定会被正在冉冉升起的纽兰共和国超越与取代,而且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比较典型的是,梁夏帝国的制造业在走下坡路,服务业占比超过七成! 可问题是,梁夏帝国有0亿人,而纽兰共和国才4亿出头。 其实,即便是整个北孤集团,总共也就只有大约6亿人,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总共才5亿。 也就是说,这两个集团的总人口都才勉强超过梁夏帝国!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并不是孤军奋战,东方集团有数十个成员国,官方统计的人口超过了亿! 不管是国与国来比,还是拿集团对比,梁夏帝国与东方集团的人口总量都超过了对手的总和。 更加恐怖的是,梁夏帝国早已完全实现工业化。 其0亿人口,城市化率超过5%,仅有不到5%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而工业人口占比接近25%。 也就是说,梁夏帝国有2亿5000万工业人口! 纽兰共和国第二产业在人口中的占比约为35%,即有差不多亿5000万工业人口,而迢曼帝国仅有不到3000万工业人口。 此外,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战争时期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说得简单一点,第三产业更像是劳动力蓄水池。 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数量众多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将成为工业、军事、农业等行业的候补人员。 至于劳动技能,对早已普及义务教育,正在推广高等教育的梁夏帝国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关键还有,梁夏帝国从来没有荒废过战备! 虽然第二次全球大战已经结束了40多年,但是很多在大战期间,以及战后重建时期兴建的工业设施都保留了下来。在波伊战争之后,为了消耗巨大的国内产能,梁夏帝国开始在基础建设上做文章。等到周涌涛上台执政,更是以“内陆大开发”的名义,拉开了新一轮基础建设的序幕。 现在,梁夏帝国的铁路里程超过了36万千米,为全球第一,差不多是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的2倍。梁夏帝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万千米,为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仅相当于其三分之一。梁夏帝国总共有26000个机场,运营航班超过万架,全都是全球第一,而且都是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的数倍。其他的工业指标,就算有一部分低于纽兰共和国,那也只是暂时的,或者很片面。比如说钢铁产量,梁夏帝国本土的钢铁产量在大战爆发之前已经低于纽兰共和国,可是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