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 是枝下下签 (第1/1页)
“是你?” 观音殿上,两个妙龄女子面面相觑,同声发问。 这巧合,一旁敲磬的老和尚看在眼里,也忍不住念了声阿弥陀佛。 琉璃只恨平时不烧香,如今念佛也没用。 跪在她旁边蒲团上,与她同时抽签的女子,居然是玉如意! 那个效法红拂夜奔的花魁娘子玉如意! 那个把高天士娇滴滴称做“高郎”的玉如意! 那个在“顺季祥”门口公然给她难堪的玉如意! 更难堪的是,高天士此时也在殿上,也是一脸的错愕。 琉璃赶紧拿起自己的签,快步朝解签处走去。 “慢着!” 玉如意叫住她。 “季小姐,你怎么知道自己掷出的就是允筊?” 琉璃看看地上。 四块筊杯躺在一起,分别是三阴一阳。 一阴一阳为允。 这样必然是一个人掷出了允筊,另一人掷出了笑筊。 “这个允筊说不定是我掷出来的,对不对?” 玉如意说话时总是唇角噙笑,同时脸蛋微微朝左偏,看起来就格外娇俏妩媚。 “可是我瞧见……” 琉璃记得自己的筊杯落地时就是一阴一阳。 不过被她这样一质问,又觉得自己似乎记错了。 “你这小娘子好不讲道理。这阳杯离我家小姐分明更近,你凭什么来抢?” 阿丝忍不住站出来帮腔。 玉如意也不恼,脸上仍笑得甜丝丝的。 “这天底下,可不是样样东西都是离得近就能归你。季小姐,你说可对?” 眼角余光,分明瞟向旁边的高天士。 琉璃也瞟见了。 高天士如今从头到脚的穿戴又是一新,当然是玉如意置办的。 腰带上她送的玉佩也不见了,改用同心双联结系了个鱼形香囊。 鲤鱼跃龙门,嘴里还含了颗红玛瑙珠子,意头吉利得很。 说不定,玉如意刚才所求的,正是他的前程。 三年前的琉璃,也曾跪在佛前虔诚的求佛祖保佑他能高中。 谁知高天士那时候自负清高,居然声称蔑视科场,要做个逍遥自在白衣卿相。 琉璃低叹一声。 看看玉如意手中捏的竹签,写了个上吉。 再看看自己的,倒是个中平。 这时高天士开口提议。 “既然难以分辨,不如都重新求过就是。” “高郎——” 玉如意一拧腰,向情郎娇嗔起来。 “你平日只顾读书,可不知道,人人都说这座白玉观音灵验……” “玉姑娘。” 琉璃截断她的话。 “刚才是我记错了,那个允筊应是你的。” 不等那对才子佳人神色如何变化,也不顾阿丝跺脚阻拦。 她已经把自己手中的签塞回签筒,重新跪倒蒲团。 合什再拜神灵,又掷了一签。 说也奇怪,刚才掷筊顺利无比,这次一掷竟是笑筊。 “小姐……” 阿丝在一旁急得直转,却又不敢打扰她。 她又重新摇签,一连四五次,次次都被笑筊驳回。 最后好不容易掷出三个允筊,再看签上写了什么。 不看则已,一看登时就如一盆凉水兜头浇下。 这时玉如意已解好签文,满面春风地走过来。 “咦,季小姐又抽了一枝?” 她故作惊讶地瞧着琉璃手中的签,忽而掩口而笑。 “莫非季小姐竟不知道,这里的观音大士极为灵验。灵就灵在,每个人一天都只能求一次签。再求就不灵验了。” “你,你真是欺人太甚!”阿丝愤愤道。 玉如意满脸无辜。 “这位丫鬟姐说话好没道理。签是季小姐自己抽的,同我有什么关系?” 高天士摇摇头,挡在她与阿丝之间。 “既然如此。如意姑娘你刚才应当告诉季小姐一声才对。” 听他声气,竟透着些歉疚。 玉如意娇嗔道:“高郎这话也欠道理。她们是金陵本地人,却不知这个说法。我一个外乡人如何知道她们不知?” 说着探头瞅瞅琉璃手中的签,又笑起来。 “哟,竟是枝下下签。这可好,不灵倒是季小姐走运。” 笑完就拉着高天士走出殿去,说求了枝好签一定要再去捐些香油钱。 琉璃看看手中的下下签,唯有苦笑。 正要把签塞回签筒,忽听旁边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 “女施主既然得了一签,不如就取来让老僧一解?” 接着又是一声磬响,伴着一声洪亮的阿弥陀佛。 琉璃见这老和尚面相和蔼,一双眼睛从白眉之下射出炯炯有神的光芒。 原本想说不必麻烦,话没张口,双脚竟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 老和尚接过她的签,拿在手里看了看,又念了声佛。 随手从案头取了一纸签诗,大声念给她听。 奔波险阻重重险,带水拖泥度难关。 更望他乡求用事,千山万水不复还。 琉璃才听到“奔波险阻”四字,脸色就已经泛白。 阿丝也在一旁皱眉。 “这签诗听起来可不吉利,老师父可有开解的法子?” 老和尚摇摇头。 “阿弥陀佛,世间一切缘法都是注定。签也好,解一好,尽是仙机当自悟。” 又问琉璃: “女施主,你可知这签诗说的是什么?” 琉璃摇摇头。 老和尚解释道,她抽中的是第七签,签诗用的是前朝苏皇后走难的典故。 那个故事琉璃倒也听说过。 说的是前朝景帝年少登基,立苏氏女英娘为后。 苏英美貌慧黠,能解飞禽之语,深得景帝宠爱。 当时有个藩国来朝,进贡三宝:白鹦鹉、温凉盏和醒酒毡。 苏皇后受景帝之命掌管三宝,不想却招来了西宫梅贵妃的嫉妒。 梅贵妃与梅国舅暗中设计,损坏三宝反诬苏皇后失德。 苏氏满门蒙冤,苏皇后正要悲痛赴死,却被一位命妇拦下了。 这位命妇是丞相之妻,与苏皇后情同姐妹,可巧长得也与皇后十分相似。 她知道娘娘蒙冤,也知道娘娘怀着三个月的身孕,为了江山社稷愿意以身替死。 再加上忠心的丞相设法搭救,苏皇后终于逃出后宫,并半路生下太子。 为躲避梅家追杀,苏皇后只能把襁褓中的太子留给农家抚养,直到十三年后才母子团圆,沉冤昭雪。 “女施主,你可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