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128 良家子 (第2/2页)
”陈逸一直藏匿在张温府上,对张温的处境了若指掌,眼见众人一番辛苦付诸流水,再多感慨,都化成了一声叹息! “哦?” 王芬颇感意外,张温的谋划自己大抵是知道的,颇费波折,可惜到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做嫁衣,至于那良家子董卓,真是好本事! 良家,便是好人家,乃是于户籍中区分百姓良贱之等级。 汉时,以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七科谪,汉代的一种谪戍制度,因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汉武帝颁布的七科谪范围与秦时略有不同,包括:吏有罪,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 如吕太后时,窦姬以六郡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又如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皆为荣光,由此可见,良家子,乃是大汉统治阶级中的基石。 董卓这样的良家子,在贱民眼中无疑是高贵的,可在门阀世家和高官大吏看来,却有些上不得台面,这也难怪董卓的异军突起会让人大感意外,一个良家子,居然坏了整盘好棋。 张温和董卓二人,一个代表士族,一个代表外戚,一得一失,端是耐人寻味。 “那大将军的意思?”王芬问道。 陈逸冷哼一声,“大将军终归是外戚,况乎他无胆,便是张大人无胆乎?便是天下士人无胆乎?便是刺史大人无胆乎?” 再怎么说理直气壮,手上已无兵无权的张温也算是败了,当初贵为三公的张温尚且如此,那勤王之策单靠自己的冀州,岂不是更加孤掌难鸣? 正思索,却听陈逸又道:“昔年桓帝宾天而无子,择章帝刘炟之玄孙宏继位,朝野本就多有非议,而今朝纲紊乱,民不聊生,废而再择一高祖子嗣另立,又有何不可?” 王芬闻言,一边关紧门窗,一边急忙示意陈逸收声,可他还浑然未觉说道:“前有伊尹和霍光之先例,废帝以归本,当下,恰逢皇帝昏聩而合肥侯少壮有志,岂不正当时乎!” 陈逸总算闭口,等着自己回话,可这番杀头灭族之言,怎敢轻易出口。 那合肥侯是不是真有天子之相还两说,朝中,又谁人比得了当年的伊尹、霍光,王芬左右摇头,况且,难道另立新帝比兵谏勤王还容易? 他想不通。 陈逸似乎看透王芬心中所想,从旁蛊惑道:“勤王有远忧隐疾,另立!则是从龙之大功,大人不妨再仔细思量一二。” 皇帝刘宏性子反复,从党锢之争便可看出,若他一时受人胁迫杀了十常侍,难保不会秋后算账,当今皇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陈逸补道:“大人所虑,不过是响应者寡,请看,这是何物!” 王芬本漫不经心瞟了一眼,却陡然睁大了眼珠,陈逸递来的白绢上密麻写着人名,个个位高权重,可不急看清便又被他收走。 陈逸贴身藏好,“大人可还放心?废旧立新,乃是民心所向!此等大事,岂止关乎你一家生死!” 天象?民心? 王芬看了一眼言辞笃定的陈逸,仍旧犹豫,“只是大将军那里?” 陈逸哈哈一笑,底气十足道:“大人可识得许攸许子远,逸不便出面,而今子远正代为联络,至于成与不成,不过锦上添花耳!” 马车又前行了一段,王芬回魂时,那陈逸已然下车,消失在人流里。 他对马夫道:“回府!莫让夫人等得急了!” 人群中的陈逸重新遮盖严实,在弄巷里兜转几圈,见无人注意,闪身进了一户农家小院,进门便听有人问到,“那名册可引王芬起疑?” 陈逸阴沉一笑,听了更让人觉得是鬼非人,“署名俱实,做不得伪,王芬怎知,这只是当初联名勤王之物!” “甚好!王芬之意?” “先生放心,如不出所料,已然心动。” 那人听罢,笑了笑,“我也该去宫里转转了,那左光斗也不知何时问斩,可别耽误了过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