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巨匪_张作霖从军记【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作霖从军记【三】 (第1/1页)

    张作霖初次参加战斗,表现的十分勇敢,他这阵子就好像蒙在鼓里一般。

    对当时的世界形式就根本不懂,对日本政府和清朝内部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

    说白了,还是个傻小子,只是敢干。

    他琢磨着,大清国开来三十多万军队,对付几万小鼻子,那算得了什么?

    照这样打下去,不出两个月,消灭小鼻子,这战争就能结束。

    结果他,他整个想错了,清政府的确是个纸老虎!

    三十多万人愣是打不过日本兵六万人,节节败退,叫人打得丢盔卸甲,屁滚尿流。政府太腐败了!

    首先,当官的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们平时作威作福,骑到老百姓头上,想干什么干什么,威风凛凛!

    横行霸道,到打仗的时候却特别惜命,一看形势不利,甚至根本都没看清形式!

    撒腿就跑,当官的跑了,当兵的一定就得乱!

    尽管有些人满怀壮志打算报国,可又能怎么样呢,一个大头兵能左右得了形式吗

    所以不到俩月的时间,清军在朝鲜是全线溃退。

    究其根源,倒霉在这总指挥三军大帅叶志超身上了!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怕死将军长跑将军,他先撒丫子跑了退到平壤,几路大军全都抵挡不住,全退下来了。

    张作霖也跟着败下来了,他随着他的主将驻扎在平壤西门外

    可是每到一个月的时间,清军又打败仗了,日本兵铺天盖地包围了平壤城。

    叶志超第一反应还是跑,回家的路他摸得门清,带着队伍跑了六天过了鸭绿江。

    径直回了安东,日本就屯兵在江边,经过十天整顿之后,集结部队就跨过大江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

    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清廷估计到日军将乘胜入侵辽东半岛,谕令李鸿章速谋战守。

    李鸿章根据“各国探报,倭人将以大股图犯北京,又云谋袭沈阳“的情势,提出了“惟有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然后厚集兵力。

    再图大举,以为规复朝鲜之地“的战略方针。

    清廷集中兵力加强对辽东地区的防御,任命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北洋军务兼前敌各军总统;迅速募军30营;将集结于九连城附近鸭绿江右岸的81余营5哨。

    包括铭军、毅军、盛军、奉军及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虎勇、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等计3.04万清军,分左右两翼防线,形成东起苏甸及长甸河口,西迄大东沟、大孤山,绵亘数十里的鸭绿江防线;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驻鸭绿江防线的同时。

    又陆续从各地抽调兵力,以充实山海关至奉天、营口一带第二线的防务。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

    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

    清朝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

    日军进攻部队为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人。

    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平壤新败,士气不振。

    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日本则士气高昂,野心勃勃,日方发布由间谍宗方小太郎起草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对满清展开政治攻势,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

    当夜,日军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未

    觉察。10月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

    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

    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

    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

    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1894年10月下旬,在日军越过鸭绿江防线,占领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凤凰城、宽甸、岫岩的情况下,宋庆奉诏率所部毅军及铭军回援旅顺。

    依克唐阿镇边军驻守赛马集、草河城一带。

    由直隶提督聂士成率芦榆防军、盛军、奉军及仁宇虎勇等部守卫摩天岭,阻击日军。

    聂士成、依克唐阿两军还在通远堡集合20营兵力,拟分两路反攻凤凰城。

    一路由依克唐阿等率领,由通远堡南;另一路由寿山统领镇边军步队、永山统领马队,绕道叆阳边门进攻凤凰城东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