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马克沁好是好,太烧子弹了 (第1/1页)
沈麒用马克沁重机枪打完了四米长帆布弹带。这是沈麒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大杀器。 沈麒:“好枪啊!好枪,真乃利器也。奉天新军要是有如此犀利的火器。就不怕俄国大鼻子,日本小鼻子不老实! 这要是几十挺架在辽河起来“嘟嘟嘟嘟”就是千军万马都别想越过一步!我说大哥,武毅新军为何只有两挺重机枪。” 聂士成:“哎,我何尝这乃是战场上的大杀器。但是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玩应太烧子弹了。养活不起这枪,老弟你也看到了,这才多大一会儿,300子弹就打完了,太快了,搁平时三百发子弹都够装备三十个人了。不划算。” 沈麒:“哈哈哈,可也是啊,这玩应好是好太烧子弹了。”沈麒虽然嘴上说,但是心里却打定了主意,日后有机会一定要弄来几挺马克沁。因为沈麒知道在上个时空日俄战争,老毛子在旅顺口203高地仅仅架了20马克沁重机枪,就让日本小鼻子付出了四千四百多人的伤亡,才攻克了这个弹丸之地。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 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 其口径为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100发/分。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前,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枪,也就是拉栓枪。 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弹速度的快慢,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填上第二发子弹就被击毙了。 而马克沁的机枪,在发射瞬间,机枪和枪管扣合在一起。 利用火药气体能量作为动力,通过一套机关打开弹膛,枪机继续后坐将空弹壳退出并抛至枪外。 然后带动供弹机构压缩复进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枪机推弹到位,再次击发。 这样一旦开始射击,机关枪就可以一直射击下去。 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能够省下很多装弹时间。 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 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 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 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 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 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 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 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 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 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1884年马克沁在英国举行发布会,各国都有代表出席会议,中国也派了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李鸿章出席。 当时表演的是速射,机枪在半分钟内一口气打出了300发子弹。 李鸿章大开眼界,连声感叹:“太快了,太快了。” 但是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前夕,积弱的清政府没有给李鸿章多少可以调用的银子。 李鸿章虽然希望自己筹建的新式军队也能有这样的武器,可是当他发现这样的枪会浪费大量子弹后。 也不得不自叹“太贵了,太贵了”。 其实不仅仅是李鸿章,就是很多法国人、俄国人也认为马克沁的机枪太浪费军火,不愿意购买。 但是后期清法战争吃了法国人加特林手摇机关枪的大亏后。 李鸿章还是引进了马克沁重机枪。 当时马克沁重机枪还在试制阶段时。 清政府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888年由金陵枪炮制造局开始引进仿制。 从此,大清国开始进入第一次重机枪的制造时期。 (实际上就是看看能不能自己造,毕竟买太贵了,买不起) 由于当时该枪尚处在雏形,使用黑药铅弹,经仿制后发觉不甚适用,因为无烟药没法明之前都是黑火药。就是单发枪一打都直冒烟,更何况是马克沁机枪。打时间长了周围都是黑烟根本没法瞄准,而且白白浪费子弹。 后来于1893年停造,仅生产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鲜战场。 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 在民国时期,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 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在中越战争的时候,爷爷辈的马克沁在越南猴子手里仍然在用,而且对上我们的五六式班用机枪仍然不怂。 但是在那个时期不挪窝的重机枪就是活靶子,有条件一个火箭筒就轻松教它做人了,但是毕竟是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屹立不倒武器,这点就足以自傲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