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但愿人长久 (第2/2页)
,作词苏轼,这波怎么吹!” “苏轼:记得给我烧点版权费,我没钱买酒了……” “这不是最美的三行情书,但这是最rou的三行情书!神特么新三苏233!” “穿越时空的合作?真的好怕苏景毁了这首词!” “前面的,我大哥作的曲,你还需要担心吗?” …… 要说中秋诗词,恐怕大多数华夏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本都烂熟于心。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评价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孩子,倒是有心了。”老太太一句话说得老苏同志心里吃味,老爷子推了推眼镜,眉目间满是喜悦。 “怎么啦?”宁希竹问道。 “老头子喜欢宋词,尤其是苏轼这首《水调歌头》!”老太太解释道。 听完,宁希竹看着舞台上的苏景,神采奕然。 正如奶奶所说,苏景之所以会想到给《水调歌头》谱曲,也是因为老爷子,他接到韩金生的电话后,一直在想秋晚应该唱什么歌,想来想去也没有个头绪,正巧老苏同志给他打电话说起老爷子,想到老爷子钟爱宋词,他就想出了这个法子。 既然打定了主意,他就开始了找合适的宋词,关于中秋的诗词很多,但是首推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景很犹豫,他知道给《水调歌头》谱曲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华夏人对这首词的印象太深了,如果他谱的曲子跟词不契合,肯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他好不容易打响的名声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这还是小事,重要的是,苏景害怕会让老爷子失望。他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但是他很重视亲近的人的态度。当年他那么努力,就是为了能让父亲满意,夸赞他一句,也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后来离家出走的后果。 苏景考虑了很久,最终才咬咬牙,选了这首爷爷最喜欢的传唱千古的经典词作。 就是有挑战性才有趣,不是吗? 短暂的古筝前奏后,苏景一开口,就让整个现场鸦雀无声。 这是一段念白,短短不过两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之所以让众人感到惊艳,是因为这段念白是用京剧的老生唱腔念出来的。 为了这段戏腔,苏景托高兴帮他找一个京剧老生录制了几段念白,他就一直反复听反复学,说到底,他就是在模仿。 虽然是模仿,但苏景这一段戏腔唱得有模有样,引得满堂喝彩。 韩金生站在控制室里,看着屏幕上苏景念完这一段,心里大定! 念白过后,一段简短而又优美的间奏让观众们停止了喝彩,重新安静了下来,他们不相信整篇词作都会是这样的念白,接下来应该就要唱了。 戏腔只是点缀,重要的是曲子跟词作是否契合。 苏景笑了笑,和煦的笑容让观众们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比起抑扬顿挫的朗诵,加上旋律后的《水调歌头》一词,从苏景口中唱出来,多了几分温婉浪漫。 同样是老苏同志教出来的人,苏景在现场的表演并不比韩伊娜差上半分,他所欠缺的,无非是这十年被落下的舞台经验。 在优美大气的舞台布置下,苏景是越唱越投入,感情也愈发充沛。 既然作词是苏轼,那就表示了这首词苏景不会加一个字减一个字,事实上以他的文学造诣,也没有资格对这首词做任何改动。 老爷子听着听着,竟闭上了眼睛,摇头晃脑,双手放在大腿上,手指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敲打着。 看上去,他对苏景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处理,都非常满意。 歌曲的第二个高潮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句,在“转”字上苏景灵活运用了一个转音,让听众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但因为曲调太美,他们不想出声干扰,而是把这种情绪忍在心里。 因为时长需要,苏景把《水调歌头》唱了两遍,然后才进行结尾。 最后,苏景又用了念白。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随着苏景吐出最后一个“娟”字,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央视影音上,弹幕再一次爆炸。 苏景淡笑着看着台下,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老爷子。 看到老爷子对他竖起了两个大拇指,苏景的笑容更灿烂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