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章 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第2/2页)
的。 爷爷奶奶是越看越兴奋,就连过了平时睡觉的时间,也不觉得困。 不过看到后面,二老也觉得有些乏味了,虽然韩金生说这次秋晚是有史以来中秋晚会在节目样态上最丰富的一次,但比起春晚来,还是有些单调。 一整场晚会下来,基本都是歌唱类的节目,没有二老喜欢的小品类节目,难免让二老有些许遗憾,兴奋感过去了,nongnong的睡意便滚滚而来。 要不是知道还有一首苏景写的新歌没有登台,指不定他们早就靠着椅背睡了起来。 所幸到了这个时间,距离高兴出场也没有多久了。 两个节目之后,当主持人报出高兴的名字,无聊二人组和瞌睡二老纷纷精神了起来。 高兴不是一个人上场的,他还带着他的团队,众皆身着汉服,手持传统乐器,面上带着自信的笑容,精神饱满。 高兴穿的汉服款式是深衣,从先秦到明代,汉族的主要服装都是深衣,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对高兴这种胖子而言,很友好了。 “古风?”宁希竹不知道苏景给高兴写的是什么歌,但看这架势,哪里还猜不到是什么风格。 苏景点了点头,为了这首歌,他可是查了不少资料。 犹记得,当时高兴把电话打过来,支支吾吾了好久,才恳求苏景再给他们写一首大气的有内涵的古风歌曲,并且还给定了主题,要求跟汉服有关。 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一是因为中秋晚会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二是在不久以后西塘的汉服文化周,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汉服节”将要开始了。 苏景本来是拒绝的,但是犹豫了好久,却鬼使神差的答应下来了。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说“华夏复兴”而不是“华夏崛起”呢?因为我们的文化是有源可溯的,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样也应该是我们的信仰。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我们华夏似乎很财大气粗,总是不重视自己的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棒子国把中秋节拿去了,把元宵节也拿去了,我们喝着洋酒,过着洋节,骂骂咧咧,指责棒子国的不道德。但是我们总不能走在“棒子国申遗”我们才重视的道路上。 所谓“文化复兴,衣冠先行”,华夏衣冠复兴并非等于一昧地以古服制取代现在的服装,而是在特定的场合拥有一个具有历史沉淀的文明符号。 而衣冠,指的是华夏服饰,是华夏民族难以释怀的情结,相信有不少人小时候有过把床单毛巾模仿汉服造型的经历吧,其实这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于是,就有了这首《衣冠上国》。 当屏幕上显示出这首歌的歌名时,现场瞬间就沸腾了,这氛围比苏景出场时要热闹得多了。 如果说有哪个词语能让华夏人民一看一听就热血沸腾充满民族自豪感的话,很多人都会说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这八个字。 这,就是一个曾经站在世界之巅的民族的底蕴! 也许,在听到《礼仪之邦》后,他们就一直期待能有一首《衣冠上国》吧。 “666这是《礼仪之邦》的姊妹篇吧,苏大佬牛批!给苏大佬打电话!” “听这前奏就知道好听程度不下于《礼仪之邦》了,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了!” “不知道为什么,一听到这种歌曲,我就想颤抖,眼睛都湿了!” “前面说颤抖的,我建议你去看看医生!”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 央视影音上弹幕刷个不停,可以说是一整晚来最热闹的一次,连苏景表演的时候都没这么疯狂。 很快,满屏的弹幕统一起来,齐刷刷的都是同一句话,“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为什么不是你来唱这首歌呢?”宁希竹看到观众们这个反应,暗自吃惊,她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苏景不亲自唱这首歌。 苏景摇摇头,对宁希竹说:“高兴比我更合适唱这首歌,也更有资格。” 宁希竹瞬间就明白苏景的意思了,既然他把高兴推出去当这个标杆,就不会在这个领域上抢了高兴的风头。 尽管如此,但她更想站在台上接受众人欢呼的人是苏景啊! “没事,我已经出过一次风头了,以后还有的是机会。而且,这首歌是我写的!”苏景看穿了宁希竹的小心思,一把搂住她,安慰道。 宁希竹一想,也是,以苏景的才华,出风头的机会还有大把,于是灿烂的笑了起来。 这时候,舞台上的高兴拿起话筒放到嘴边,准备开始唱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