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5:杨坚求和;陛下息怒】 (第1/1页)
即是求和,便该有求和的态度。 陈伯山之言让苏东心中欣慰,并非他的话语多让苏东认可,而是这份态度。 隋朝势如中天,有气吞寰宇之势,隋帝雄才伟略,有并纳四海之志,以至于南朝陈众文武官员气势萎靡,堪忧于未来。苏东并不愿看到这样的景象,他想要的便是让所有的南朝陈官员都自信起来,心怀大志,励治图强。 “众位臣工可还有其他不同见地?” “臣等皆认为鄱阳王所言妥当。” 苏东本想再听听其他可用意见,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满朝文武的口径竟如此统一,都附言陈伯山。 苏东环顾满朝文武,见百官皆是昂首满志,自信不已,这让苏东不由暗皱眉头。 虽说他希望满朝文武都自信起来,但他所谓的自信并不是这般的盲目自大,以至于丧失理智的判断力。 依陈伯山之言,虽能彰显国之尊严,但实际意义又有多少? 使隋朝之皇杨坚低头,昭告天下,承认他侵犯之错?那样只会加剧隋、陈未来决战之日提前到来,与议和本意彻底背道而驰。 苏东此番在隋朝无力与两国同时开战之时,兵走奇招,已是让杨坚难以下台,若是再过甚威逼杨坚,只怕杨坚会怀恨在心,以至于未来对南朝陈的兴兵提早。 虽说杨坚志在一统,未来必会起兵南伐,但依历史正轨,隋与陈的大战是在七年之后。七年时间,足够悠长,苏东足有把握让南朝陈脱胎换骨,成为一军武强国,无惧于隋朝大军。 但若现在便过甚的威逼杨坚,迫使他昭告天下承认侵犯之错,只怕会适得其反,因为从古至今,从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甘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奇耻大辱。若是只因为这一句并无任何实际意义的道歉让杨坚怀恨在心,以至于杨坚在平定突厥五汗王后便立刻起兵南伐,到那时南朝陈该如何防守? 苏东尽握历史,深知突厥五汗王必败,虽而今突厥五汗王势如破竹,但五王并立终究是一大隐患,敌不过军事高度一统的隋朝,隋朝与突厥之间的战争仅仅只延续两年时间便宣告结束。两年时间,哪怕苏东再励精图治,也无法让南朝陈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足以力压隋朝的军事强国。 虽说突厥对隋朝的战争会削弱隋朝兵力,但隋朝兵力可是有南朝陈兵力的五倍之多,纵是在大败突厥五汗王之后,也会剩下三十万兵力,还是稳胜于南朝陈,而且经过对突厥之战,隋军会更加精锐。纵算这两年时间内他将南朝陈兵力阔至三十万,于人数上和隋军达到一致,那也不会是这些常年征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隋军对手。 “众位爱卿当真再无其他意见了吗?” 苏东再问,有意让殿内诸文武百官多深思考虑。 “臣等附议鄱阳王。” 但令苏东失望的是,众臣依旧附议,甚至想都不想,于殿内交头接耳,有说有笑。 “尚书令袁宪!中书令毛喜!兵部尚书司马申!你三人也同鄱阳王意见一致?!” “陛下息怒。”眼看苏东已有怒意,尚书令袁宪连忙走出。 “臣以为鄱阳王所言虽可行,但使隋帝昭告天下承认侵犯我北境之错,确实稍有过之。” “哦?” 袁宪之话让苏东眼前一亮。 “臣也以为潘阳王所言虽可行,但使隋帝昭告天下承认侵犯我北境之错,对于我朝未来发展弊大于利。” 中书令毛喜道。 “陛下,臣也以为鄱阳王所言虽于国威无错,但于未来之战事却无益。隋军势大,我军目前尚不能与其争锋,故而不能太过威逼隋帝,若执意使他昭告天下承认侵犯之错,他必然会觉蒙受大辱,待平等突厥五汗王之后便撕毁和约协定,兴兵南伐,到那时我朝便会处境艰难。” 兵部尚书司马申上前答道。 三人各言己见,均中苏东心尖,苏东不由心生诧异,三人分明都很通透,为什么刚才都不愿意发言,都是附议陈伯山? 难道是因为不敢反驳陈伯山?苏东随看向陈伯山,只见陈伯山眉头紧锁,确是极为不悦的看着司马申三人。 “陛下,时才臣怕冒言引陛下不悦,故而...还请陛下息怒。” 司马申说道。 “怕朕不悦?”苏东这才从陈伯山身上收回目光,看向司马申。 陈叔宝于史书上确实是一个盲目自大之人,可能是苏东之前的喜悦神态让司马申等条理清楚的官员不好上言,怕打断苏东的喜悦之心,也可能是陈伯山势大威望,让诸多官员不能反驳,只能附议。 “司马申,朕问你,此战虽是以隋帝杨坚撤兵求和结束,但我朝真的胜利了吗?” 苏东发问,面容冷酷,司马申见之颤抖,连忙跪地,难以回答。 “既然你不能回答,那么朕便替你回答,这场看似胜利的战局其实是场败局,所谓的胜利只不过是面子上的胜利而已,我北境连丢两县,损失数千将士,隋帝杨坚因为突厥五汗王入侵,不能同时与两国开战而撤兵,这样的败局有什么值得得意自满的?!” 苏东话中充满怒气,一番话仿佛天降三尺寒冰,瞬间让太极殿内上百文武官员鸦雀无声。 “陛下息怒!” 众臣皆胆战心惊,不再似方才那般得意自大,一个个俯低身子,闭口无声。 苏东面容冷酷,本不愿浇他们冷水,但这些只知趋炎附势,盲目附从而不愿动脑的蠢臣已经彻底惹恼他,若再不让他们醒悟过来,只怕他们会蠢出天际。 苏东相信,在殿的诸多文武官员中,肯定有不少官员同司马申三人一样保持有清晰的判断力,只不过因为顾忌他的心情,不忍破坏他的喜悦,或是顾忌于陈伯山位高言重,不好直言。 “此话就此结束,不要再谈。” 苏东正言道,满朝文武连忙俯身领命,苏东懒得与他们计较,命他们起身。 “至于以奉还甑山、沌阳两县为议和要求,诸臣如何看待?”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