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节 司徒 (第1/2页)
喧嚣渐渐消了下去,南京城渐渐恢复了革命前的秩序和宁静,是处人家,梧桐遮瓦。如今虽是深冬,梧桐落尽寒枝,但那随处可见的繁多的枝桠,仍让人不禁想到繁盛时候的盛景——那可是能引来凤凰的盛景! 天亮前,南京城中小小的落了一场天涯初雪,将满是血渍的长街轻轻的遮盖了。自从汉王忽然现身南京城中,一怒而颁下七杀令,让这本来挤挤挨挨热热闹闹的南京古城,着实喧嚣了十数天,有那城中的老人,不自禁的就想起数十年前的那场天京变乱,真真一样的同室cao戈,真真一样的血流成河,真真一样将这六朝古都,演变做修罗地狱。 但不一样的,却是这场喧嚣之后,很多南京人高兴的放了许久的鞭炮,喝了许久的酒。便是即将而来的春节,只怕也不会再有这般热闹的景象。 说到底,改朝换代什么的,又关这生民什么事呢?只要能够在一个稳定而熟悉的秩序中安安静静活着,死去,谁还会奢望什么呢? “英雄事,总要伴着生民苦,”朱崇祯走到街道上,看着渐次恢复热闹的店铺,对着司徒雷登叹道:“中华的历史,关心的总是民生,可最管不好的,也就是民生了。” 你道这二人为何会碰在一起,长街漫步?原来那夜秦淮夜游之后,司徒雷登便要尽一个记者的责任,想要给朱崇祯做一个专访。正巧朱崇祯也对司徒雷登很感兴趣,两人便在初雪之后,漫步于六朝古都的长街,倾谈辛亥之事。 “汉王,我不知道这个称呼如今还是不是恰当,”司徒雷登用他纯正的杭州方音问道:“您一来南京,便下了七杀令,让东南各地再起革命。听您刚才的话,您是不是对如今的临时政府并不满意呢?” 朱崇祯闻言一笑,这美利坚的人,果然直接的很,即便在中国长居多年,可骨子里的民族性,还是难改,“司徒先生的这个问题,若是一个中国记者,便不会这么问的。” “哦?汉王的意思,是说我问的过于直接了吗?若是你们华人,会很含蓄的问,然后你也很含蓄的回答,您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司徒先生,难道您不觉得,我们两个人站在一起,本身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朱崇祯莞尔一笑,“您是美利坚人,却生在杭州,中华的天堂之地,尔后更是长居在这里,只怕以后也会在此终老;而我呢?我算是中华的皇族之后,却生在南洋,长在夏威夷,这次回到故国,也可说的上是初履故土。可一回国,就要改变中华千年的道统,换上美利坚的舶来品。司徒先生不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 这番话,倒是引起了司徒雷登的思索,也勾起了他的回忆。这司徒雷登,本是美南长老会的传教士世家,其父司徒尔1868年便只身一人来到中华传教。司徒雷登在杭州出生,也在杭州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1岁回道美利坚弗吉尼亚州,竟然被当地人笑为怪物。如此过了几年,司徒雷登愈发的思念中华,最终还是回到这里,回到了出生之地。 “我觉得,我更像是一个中华人,而不是美利坚人,”司徒雷登说道:“虽然我有着美利坚人的外貌,但骨子里,我是一个中华人,我信奉的是基督教,但我也喜欢中国的儒教。汉王呢?难道汉王在夏威夷待的久了,喜欢上了美利坚的文明了吗?” “司徒先生觉得呢?”朱崇祯笑着反问道。 “汉王行事,我觉得很是奇怪,”司徒雷登似乎并不在意这场谈话被朱崇祯引着,“我也采访过很多总统府的人,很奇怪的是,我觉得,他们对中华自身的文化并不热衷。便如汉王所说,我是一个洋人,但我却觉得,中华的文化是好的,有一种很敦厚的感觉,像岩石,却是生满了绿绿的植物的岩石,内核是坚硬执着的,外面的那一层,却是可以随物浮沉,和光同尘。这是一种很古老很有魅力的文化。但是总统府的人,他们中有很多的举子秀才,是这片土地上的骄子,但他们却痛恨自己的文明。” “这场革命,是汉王在武昌引发的。而且我听张筱斋先生说,汉王早在革命之前,便嘱托他主持创制宪法。仿的便是美利坚的共和总统制。然而我又听人说,汉王在北京设立了国史馆,设立了汉留馆,这分明还是要守护自己的文明,而且似乎是汉王对这场革命,并不抱持什么希望,才会这么做,所以,借今天这样的时机,不知道汉王是不是愿意,将这些矛盾的事情跟我这个洋皮肤的中华人说一说呢?” 两人慢慢走着,说话间便拐过了好几条弄巷。这中华的城市,若说的上一个古字,一般便有许多灰朴朴的颜色,墙是灰的,楼是灰的,便连那古木,到了冬天,也是有些灰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