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狂舞之夜 (第2/2页)
rou”和实力。 如果遇到战争,象脚鼓既是战鼓,又是发号施令的器械。所以,有资格腰挎象脚鼓踏入战场的,一定是各村各寨最杰出的精壮汉子。 舞队走近丛林战队,族长手持竹筒从酒桶里舀起一竹筒水酒,神态严肃地双手握住竹筒,将竹筒在胸前停顿了一下,才凑到嘴边大大地喝了一口,然后将竹筒递给肖辉。 少数民族敬酒,其中禁忌很多,如果不懂其中玄奥,极有可能冒犯主人或者同桌的其他客人。 凭着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肖辉已知道这是一个佤族寨子,所以,见族长敬酒,他急忙双手接住竹筒,“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然后回敬族长。 佤族爱喝酒,无论男女老少。但喝酒怎么喝这其中道道不少,特别是敬酒。 佤族敬酒,非常讲究年龄大小,先敬老人,后敬年轻人,这个顺序是万万不可颠倒的。除非在场之人,有比较特殊的人,比如土司头人,主人心中的贵客等。 讲究身份地位和年龄之外,还需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说拒绝敬酒,佤族人认为拒绝敬酒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主人敬酒,客人是不能拒绝的,无论能否喝酒,都要很客气地接过酒杯,能喝就大喝狂喝,不善饮酒则可以抿一口意思一下,把酒杯里的酒加满再转敬给年长者,等年长者喝完,再负责把酒杯交给敬酒者。 还需注意的是,酒量再好再能喝,都千万不能将竹筒里的酒喝干。如果将竹筒里的酒喝干净了,这酒就敬不下去了,只能将空竹筒交还给主人,这意味着你表态不再继续喝了。 没有酒的竹筒或空酒杯,只有主人可以加酒。如果客人往空竹筒或空酒杯里加酒,就是看不起主人,带有挑衅的意思。这样的客人,是不会讨主人喜欢的,甚至可能拔刀相向断绝往来。
非常奇怪的是,如果是一群同辈人在一起喝酒,主人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 所以,这就该不该喝干,是很有讲究的。 佤族是个排外的民族,对不熟悉的人,往往带有排斥心理。但如果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取得他们的信任或尊重,那他们就是热情好客的民族。如此种种,在他们的礼尚往来、饮食习俗、禁忌习俗中都有诸多的体现。 老队员都懂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部分新队员来自华夏东北地区,就搞不清其中的禁忌关系,只能在老队员的指点下,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接受。 敬酒的过程可长可短,跳笙肯定得跳到天大亮。 跳笙,其实就是跳集体舞蹈,各种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笙歌和舞蹈,是表达喜怒哀愁的歌舞,也是人际交流的肢体语言。 篝火越烧越大,象脚鼓越敲越响,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伴随着鼓点,动作时疾时缓,疾时犹如狂风暴雨,缓时犹如涓涓细流,笙歌唱得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又幽绵柔婉。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而言,舞蹈不是简单的歌舞,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 他们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人不但要和人沟通交流,还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 尽管已经很疲劳,肖辉仍坚持陪着寨子里的人们欢歌载舞,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他们淳朴憨厚的隆情厚意,只能融入其中享受着这份挚诚的情感。 肖辉能够坚持,其他队员也有不少人还在乐呵呵地欢跳。这些队员,大多是三真省的少数民族,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类似的彻夜狂欢歌舞。 天亮后,王海洋急冲冲走到肖辉身边说道:“队长,族长在准备镖牛呢。我们是不是留下” 镖牛,是佤族举行传统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是宗教图腾的一种表现形式。每逢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镖牛。 全寨人逃过了一大劫难,整个寨子肯定要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敬天地鬼神和救命之恩的感恩之情。所以,镖牛是肯定少不了的。 这个时候提出离开,淳朴好客的族长肯定不会同意,勉强离开也不太好。考虑了一番,肖辉决定还是留下,便说道:“你比我更熟悉佤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离开不太好。再者说,好些队员昨晚也没休息,今天就留下吧。” 镖牛仪式既庄严又神秘。 所用的水牛经过挑选,必须强壮,而且还必须是黑色的公水牛。佤族崇拜黑色,而祭祀用的必须是水牛头,这两个“必须”自然就是代表这两个意思。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