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三章 星魂计划 (第1/2页)
传奇1997第一卷帝大风云第三百一十三章“星魂计划”永乐的事情,隋波并不太担心。 首先,陈晓不是普通人,他是个非常“狡猾”且“精明”的商人! 在前世,国美收购永乐一役中。 虽然形式比人强,但陈晓所采取的一系列举动,依然堪称“经典”,各种手段招数齐出。 不但在和老黄的谈判中极为强悍,寸步不让; 而且在和国美谈判期间,还不断放出永乐向苏宁抛出“橄榄枝”、美国百思买也“觊觎”永乐的传闻。 更和大中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要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深入合作…… 不断增加谈判筹码。 这才逼的老黄最终让步,国美还是按照陈晓提的条件,以高溢价的“股票 现金”方式,完成了对永乐的收购。 其次,易趣持有永乐上市后19.5%的股份,是仅次于陈晓的第二大股东。 像并购这种重大事项,也必须召开董事会讨论。 易趣目前在永乐董事会有2个席位,同样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换句话说, 只要隋波不同意,任何重大事项和交易,都不会那么容易达成! 所以,永乐的事情倒不是很着急。 ………… 隋波在去魔都之前, 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和主管部门沟通,在星河集团的“芯片”和“cao作系统”项目上获得支持! 2006年,在国产芯片领域,是异常惨痛的一年! 先是年初,“汉芯造假”案被曝光。 这无疑是对国产半导体产业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汉芯事件后,科技部开始严查863项目执行情况。 方舟项目又浮出了水面…… “方舟一号”在01年“横空出世”时, 号称独立研发出国内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实用化微处理器芯片。 也因此被媒体称为是:“改写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与“汉芯骗局”不同,方舟是的确研发出了CPU! “方舟1号”CPU芯片产品,采用了自行设计的32位risc指令集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面向网络应用的CPU芯片。 它具有速度快、成本低、集成度高等特点。 0.25微米cmos工艺、cpu核心工作频率为166mhz,每秒能执行2亿条指令; 具有完整的mmu功能,哈佛总线结构,集成了8k指令高速缓存和8k数据高速缓存; 外部存储器控制器使该芯片能直接与闪存、主存直接连接; pci总线控制器可以连接大量的pci外部设备; 其他外部设备,如中断控制器和时钟定时器等则进一步简化了系统的设计…… 与当时国外同类芯片相比,“方舟1号”技术性能相当,在嵌入式CPU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方舟1号”芯片遇到最大的问题在于, 光研发出CPU是不够的…… 缺乏生态体系的CPU,根本无法具备商业价值! 想一想微软 英特尔、苹果 AMD的深度绑定,就能明白。 以芯片巨头英特尔为例,其做出的不只是一个CPU,而是培育了一整个基于IntelCPU的生态系统: 首先是核心元器件。 其次,是无数小的Designhouse围绕Intel做公板、做产品创意、做产品原型、做差异化做优化。 最后才是面对市场的企业,从Designhouse挑选产品原型,做商品化包装。投放市场。做品牌、做销售、做客户服务。 一颗芯片从生产完到用户使用,需要经历多少的流程? 用户使用的不是芯片本身。 而是构建在芯片之上的硬件主板、计算机、cao作系统以及海量的应用软件! 所以,方舟团队要想让CPU商用,难度可见一斑。 之后,为了搭建基于方舟1号CPU的软硬件,方舟团队急剧扩张。 从一个只负责CPU设计的团队, 扩充到包含了designhouse硬件设计团队、cao作系统适配团队、关键软件移植团队等等一直到最终用户服务团队的“豪华配置”…… 同时,为了摆脱英特尔CPU 微软Windows系统的垄断联盟。 方舟CPU选择了搭配Linuxcao作系统运行。 但这套组合的“用户体验”如何呢? 四个字:非常难用…… 别人发给你的office文档,你根本打不开,这还怎么办公? 还有浏览器、播放器等13大类50多项bug,亟待解决…… 整个软硬件生态系统的培育,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方舟团队想用区区不到两千万,想把整套CPU产业链建立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后,方舟就这样被“生态建设”给拖死了…… 到了2006年,随着“方舟三号”芯片迟迟不能量产。 科技部严查后才发现: 方舟的问题,还不仅是在市场上“无法打开局面”的问题。 还有方舟的负责人李德磊,通过一系列股权cao作,已经转变成大股东;投资方舟大厦也存在可能挪用国家拨款研发资金的问题…… 而这时,商人李德磊觉得钱也赚够了,不愿意再为方舟做软件生态系统的深度开发。 于是直接宣布,放弃方舟芯片的后续研发! 这直接导致方舟3号芯片搁浅,黄了…… 从01年“方舟一号”破空出世,到06年“方舟3号”搁浅。 六年恍如一梦! 而“汉芯骗局”和“方舟败局”对中国社会最大的伤害, 不单是坑了国家多少个亿那么简单…… 而是严重腐蚀了国人对“中国芯”投注的巨大热情与期盼! 此后,在国家层面, 对国产芯片、cao作系统方面的研发投入资金支持,几乎彻底停止。 在那之后的多年里, “龙芯”等其他默默耕耘的中国企业,也都多少在舆论上受到了负面的质疑…… 所以,隋波现在最需要做的事, 就是“力挽狂澜”! 绝不能让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和cao作系统的研发,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像前世那样陷入停滞! 这将是对所有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中国半导体事业的那些先辈们,最大的“伤害”! 从50年代开始, 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学成归国,投身于半导体科学的研究。 我国半导体事业曾经有过“梦幻”开局: 从1954年,中国半导体的“开山鼻祖”黄昆先生,在帝大物理系开设“半导体物理课”,1977年,黄昆担任中科院半导体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