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九章 破局之策? (第1/2页)
虽然再次被台积电起诉,但中芯办公室里的整体气氛,看起来一切正常。 或许对于大多数普通员工而言, 这种涉及到公司命运的大事,离他们还很遥远…… 反正之前公司上市时也曾遇到过台积电的诉讼,最后不也和解了吗? 这种大事,自然有老板们去cao心! 最近中芯在全国各地的工厂和生产线,或者投产或者扩容,工作量大增,各种事务繁杂,每个人都忙的四脚朝天。 再加上今年中芯因为工厂规模扩大和制作工艺技术的提升,一些国外大客户的订单,也都进来了。 所有员工都对中芯的未来充满信心,公司里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隋波一路进来,看到这副景象,心里也非常感慨…… 当十几年后,面对美国制裁时, 人们发现,国产芯片制造唯一的希望——中芯国际,却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台积电近十年的技术差距,纷纷感慨:谁能拯救“中国芯”? 其实在2006年的这个时候, 中芯完全有机会像台积电一样,成为能够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领先企业! 要知道, 台积电虽然现在已经是市场老大,占据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 但是在芯片的制造工艺上,其实并没有领先其他公司太多。 台积电的真正崛起, 要到2010年,张忠谋突出奇兵,跳过了32纳米,直接推出28纳米制程技术以后, 直接把三星打懵逼,抢到了苹果的Iphone系列产品芯片处理器的订单。 这才一路领先,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兴起的时代机遇,开启了“黄金十年”迅猛发展。 也成就了其“全球芯片代工霸主”的地位! 隋波越发感觉到心情的沉重。 这次和台积电的“诉讼战”,对于中芯,乃至中国芯片产业而言…… 只许胜!不能败! 众人来到会议室落座, 王院士说是开个董事会碰一下。 其实像中芯国际这种上市公司,一年两次的董事会不是小事,都是要发布公告的…… 而且董事们分散在全球各地,也不是那么容易凑齐的。 在座的几人中, 只有王院士、隋波、张汝京三名董事,江上舟这时还只是个“顾问”。 张汝京坐下后,说道: “华登的陈总正好在魔都,他一会儿就到,我们先讨论。 其他董事晚一点会参加电话会议……” 隋波点头表示明白。 中芯的董事会在上市后进行过改组,之前投资的很多风险投资,都已经套现退出了。 再加上去年刚刚向“星汉控股”,以8.85港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了价值1亿美元的881,355,90股股票,占总股本的2.87%,隋波也因此进入了中芯董事会。 目前中芯国际董事会构成为: 董事长:王阳元; 执行董事:张汝京; 非执行董事:蔡来兴、隋波。 独立非执行董事:徐大麟、周延鹏、川西刚、萧崇河、陈立武、SeanHunkler。 可以说,基本上现在中芯的董事,都是对芯片产业有战略考虑,并对中芯发展有所帮助的人。 隋波感到欣慰的是, 至少在这个时候,中芯内部是稳定的! 不会出现前世,在诉讼失败,张汝京离开后,股东分歧而发生内讧的情况…… 只要内部团结,才好集中精力处理外部的问题! 他开始询问起这件事的具体情况。 说起诉讼的事,张汝京又是气愤,又是激动: “明明刚刚达成和解,这才刚过了不到一年,台积电就又翻脸了…… 说话不算话,简直是欺人太甚! 他们说我们违反与台积电达成的和解协议,使用不法手段盗用公司商业机密…… 这简直是胡说八道! 还说我们为节约时间和研发费用,“阴谋窃取”了台积电的多项保密技术。 理由居然是,台积电的研发费用大约为15.31亿美元, 而我们中芯所有工艺技术的研发中仅花费了2.36亿美元…… 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研发效率高,大陆的人员研发成本低! 这种理由,完全是没有根据的臆测和诽谤嘛! 他们还说,我们从台积电及其关联公司聘用100多名关键性雇员、诱使台积电员工违法提供保密信息…… 这还是上次诉讼的那一套! 我们刚刚和解,怎么可能去做这种事呢?” 在张汝京有些混乱的描述中,隋波渐渐听明白了台积电诉讼的大致内容。 其实从02年开始算起,这已经是台积电第四次诉讼中芯了…… 内容不外乎都是拿“知识产权”来说事儿。 用张汝京的话说: “这就是张忠谋的一种策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针对对手实施这种手段。 目的不是获得赔偿,而是延缓对手的发展。” “这一年多来,无论在技术、产业布局、商业模式,还是资本的实力上,我们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而台积电却因为台湾地区的政策限制,无法来大陆投资生产更高的技术产品。 台积电现在就是想通过诉讼,来阻碍我们的追赶势头。 同时让那些大客户出于担心知识产权问题,不给我们下订单!” 隋波听明白了…… 其实台积电“打压”中芯国际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争夺中国市场的份额。 从去年开始,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今年中国市场的芯片需求在623亿美元左右,明年预计中国市场规模超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