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五章 红军先锋 (第2/2页)
她们领头,然后站在高地演讲。男兵们帮助大声重复喊出。 山民们仔细听之后,发现原来说的是:他们是红军部队,到这里是驻防,稳定地方,保护平民和商路。广西当局,贵州当局,和国民政府都同意的。 然后大致就是一些政策了,主要说的是不扰民,不用地方供养,一些农产品,生活品也是公买公卖。 不用太多解释,民众很快就发现了后续的后勤部队。 这些部队是后勤司令部的后勤部队。周逸群是后勤司令部司令。 他带着工兵旅,和几个后勤运输团,工程团跟到了红水河。这些工兵们并不十分艰难地加固浮桥,工程团还在浮桥旁边,搭建钢铁桁架的组合式钢桥。 后面的为山地特制的柴油汽车,类似后世吉普车的运输车,艰难地满载着粮食从浮桥通过。 后勤司令周逸群少将,本名周立凤,字逸群,以字行。他是贵州同仁县人,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毕业,回国后在上海办刊物《贵州青年》,转年到黄埔读了一个二期后勤科,从这以后就是伍豪的得力助手。南昌起义的贺龙20军主任,总前线委员会秘书。他是贺龙早期的亲戚朋友,也是周恩来的助手,显然贺龙参与南昌起义,周逸群是重要推手。 红军改编后,他也加入红军。因为军队即使不用来造反,也是重要的稳定力量。 后世的文人,也是这么想的,都加入了军队。可是他们都被国共双方肃清了,包括受他们影响的军人和家庭,也都被自己人杀光了。
这次周逸群被拉出来了,实在是山区后勤太重要了。一个作战旅需要两个后勤旅的人员保障后勤,至少是1:1.5。 周逸群长相潇洒,穿上英式军服,加上军人的姿态,更是气质优雅,自信又和善,人如其名周立凤!可惜后世死的太早,不能为世人所知。 周逸群也没有在河边停留,他跟着先锋旅的足迹,继续探路前行。 跟在后勤后面行军的是预备红20旅。 旅长是黄埔一期刘畴西,他是黄埔一期年纪较大的人,与周逸群一样,也是属于大学生从军。不过他不再潇洒,只有一只胳膊。另外一只在黄埔军校时期就战丢了,打的是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大帅。 刘畴西是一个自信的人,在校就不太服从蒋校长管理,与伍豪主任配合很好。是在校时期的黄埔同学会总务科长,蒋校长也要重视他的意见他的预备红20旅,主要是闽西和闽北的农军改编的。他们也是熟悉山地的农民,不过现在已经是很好的士兵了。文化训练,还加入了很多学生兵,让他们懂得了任何道理都有问题,不能轻易就暴动,还要防止别人暴动。 跟在刘畴西身边的就是该旅文训官员,林梅汀中校。这是红党的早期典型成员,省立中学毕业,相当于秀才举人。小学校长出身。是乡绅的待遇。他们有正义感,反对财主和官府的任意盘剥,但是也有自己做人的分寸。 林中校因为早期参与暴动,家乡呆不下去了,所以只能加入红军。他自己先接受了半年培训,再出来培训这些农民士兵。他穿上军装,也很有军人的风度,只不过还是看出儒雅的学者风度。 这是民国教育的后遗症,美国的教育即使到了博士,还是很牛仔的风度。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林中校是闽西大肃-反的最早受害者。当时他是闽西红12军的主力团政委,随着他的34个军官,是第一期被公开宣判的社会民-主党分子。他和其中17个军官,被当场宣判死刑,立即执行。但是被枪毙时候他们还是高喊“打倒社会民主党”“红党万岁”的口号。 也就是说,他的红党万岁,已经变成了大同社会的代名词,不是一种政策,是一个天堂,一个信仰。但是他的死,与他的信仰的关系;他的信仰,造成了他的冤死,也会影响到更大的层面,他都清楚。虽然他无力阻止,但还是相信有一个人间的美好社会。 后世美国学者研究后世红军后,认为,后世红军与基督教一样,已经解决了生死观的问题。红军士兵视牺牲为乐事,崇高的事情。 当然,美国学者必然所指是早期十字军,为宗教统一世界所奋斗的人们。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