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一章 情,何以堪 (第3/3页)
鄙乡吃茶的事之后传扬开了,京城里便有达官贵客闻名而来品尝。加之您提到的干锅杀青之法,小人琢摩着学像了三分,果然泡出的茶更香更浓。鄙乡茶水的名气就越发响了,这全托您的福啊。” 这时村姑把茶水送上来,赵桔一看茶叶汤色同前世几乎一致,便赞扬村长勤劳智慧。老头听了眼睛眯成一条线,堆笑说:“得您一声夸奖,小老儿可以多活十岁。呵呵。” 他们说的正高兴,就听一旁桌子上有人大声讲:“茶是好茶,可惜被一个jianian臣占了先。此人卖国!人神共愤!”赵桔问张山:“这是在讲我吗?”张山说:吃茶,吃茶。不关你事。”接着又听那个公子模样人讲:“此人乃大jianian大恶,明里帮着朝廷,暗里帮着金人。”赵桔问:“没在说我?”“没有,没有。吃茶吃茶。”张山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回答。 又有一个勃发英姿的小姐不顾避讳,直呼名字呼应那公子话道:“赵桔卖国求安,不但不吊民伐罪灭了金国,还将原来大宋疆土中的大同府割让给夏国!想必是要苟且那武夷公府的一世荣华富贵,不愿赴战,其心可诛!” 赵桔低声怒问张山:“明明就是说我!你先前搪塞我都是故意的吧?”张山说:“他们少年人,妄议国事,你又何必在意?吃茶吃茶。” 赵桔早先拟定和约时也考虑到把原来北宋的国土分割给西夏不太妙,可一心想着把西夏铁骑绑上己方战车,不给点甜头是不行的。再说大同府已被金国占领多年,相对于宋朝梦寐以求的燕云之地不算什么,取大舍小,战略上也是极划算的。因此也不觉得多少内疚。 这一桌上声讨赵桔,引起旁边两桌共鸣,纷纷有人出言谴责赵桔。赵桔这时也不好发作,对着端上来的菜肴举箸说:“老张,我们吃茶吃菜。” 村长知道赵桔身份,忙去那些桌打岔,想转移他们话题。可那些人并不买账,与他敷衍几句后仍回到声讨赵桔的话题。 眼看村长惶惶不知所措,张山拉过他道:“老丈,无妨无妨,人生出来哪有不许让人讲的。这种街头巷议并不能毁人清白。你自管去打理吃食,余多不用cao心。” 赵桔这一桌埋头吃饭,因为他不动声色,所以一班侍从也不敢出言去呵斥邻桌。赵桔低声问张山:“眼下京城都是这般言论么?”张山微微点头道:“大臣中也有许多非议,只是圣上严旨,此条约乃是他亲自授意,谁要弹劾你要从他先开始。因此,朝议被压制住,这些天无人敢参。”赵桔听了,终于明白赵构授他龙旗的深意,心中不由涌起一番感激。 其实,自从“上海和约”签订之后,就在大宋朝野掀起轩然巨波。首先是河北前方积极备战的各部将领,他们原打算在不败英雄赵桔统帅下,战胜金军,以此建功立业,升官发财。可被一纸和约彻底击碎梦想,胸中愤懑无与伦比。只是由于岳飞和韩世忠等一批上将军出言力挺,才偃旗息鼓,老实认命。 其后便是一帮南渡老臣,他们深以靖康年国难为耻,一心要发动倾国之战宣泄滔天仇恨。这次虽然让金国屈辱地割地赔款,但远不能让他们满意。在他们的带头下,许多年轻官吏也指出条约中一些过失,其中:把大同府平白割给夏国是一条,不提迎归二圣的具体时间又是一条,不提金国向大宋称臣更是让大多数人义愤填膺。民间儒生学子广为议论,有人直接怒骂赵桔大逆不道、欺君辱国。 赵桔平日里深居简出,府里亲友属下也瞒着他不讲,所以他根本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人反对他。 一顿山乡野餐吃得他郁闷不已,情绪变的十分低落。草草散席后,就命祥子打点行囊回湖西宾馆。正当他们要走的时候,一位世家公子模样的青年起身拦住他说:“这位兄台是做买卖的吧?你们生意人一向崇仰赵桔,可在此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也不要缄口不言。请教你们是怎么看此人做出的龌蹉事?” 赵桔用眼神制止住几名已经拔出拳头的侍从,开言回答那位公子:“我们寻常商人讲和气生财,以和为贵,无意议论他人是非,只要你们心中有公道就行了。告辞。”说罢闪身就越过了那人阻拦。随行的侍从裹着张山和他两个随从,跟着挤开那名公子哥,往门外走去。 那名公子大叫:“啊吔!敢冲撞本少爷,来人!关门!堵住他们,不讲清楚不许放走了!”接着,那个贵妇也大声叫来家丁丫鬟,其他座上主人也呼了仆佣拦住赵桔一行。 院门口的人越聚越多,眼看不用拳脚是出不去了。赵桔强自忍耐,他一向尊重言论自由,可这帮人现在已远远超过这个限度。你讲什么是你的自由,我不愿讲也是自由,哪有这般逼迫人表态的。 赵桔怒从心头起,当时就想发令让司马寺他们出手。可眼看面前一帮弱小粗笨,心想一旦放出手下几头老虎,他们发起性来估计在场所有人非伤即残。于是强忍一口气,向那公子拱手说:“公子恕罪,在下愿意说了。”“说!”几家主人一起吼道。 赵桔黯然说:“赵桔是个蠢货!他应该领百万大军上阵厮杀,杀它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得胜归来不定能封王拜相。不去打仗建功立业,现在倒让人诋毁谩骂,我觉得他是蠢笨到家了!” 那公子和周围人听了若有所思,又见这些商贾和随从都一脸莫名悲愤,觉得不好再度相逼,于是让开一条路让他们出门。那贵妇嘴上不肯示弱,在身后笑道:“茫茫然如丧家之犬。哈哈!”其余人也跟着大声哄笑。只有村长和几名村妇脸色极为难看,一起追着去送赵桔,那几桌酒菜再无人侍应。 村长和着许多村民一路送赵桔一行到村口,临别时所有人向赵桔跪倒,赵桔连忙去扶,村长不起哭说:“太尉爷,您在我们村受委屈了,小的们万死莫赎啊。呜呜。”赵桔挤出一丝微笑说:“老丈,要是真是我做错了,你们也可以讲我的。”老头这时跳起指着自己家方向骂:“这帮蠢汉懒妇,哪里知道您的恩德。我们村里翁老二家儿子就在河北从军,听说太尉您息了边战,他一家人高兴的像过节一样。他家老奶奶还让翁老二背她翻山去灵隐寺烧香为您祈福,我们村子里走的动的都去了。” 他正说着,人群中爬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蹒跚走到赵桔身前,颤抖的双手握住他手说:“多谢!多谢!多谢。。。”连说十几声之后,老妪指向北方说:“我一定要活到我家孙子回家的那天。” 赵桔这才知道老妪就是那位翁老奶奶,不禁流下两行热泪道:“奶奶,您多福多寿,一定能见到你家孙子平安回家。” 回去的山路上,赵桔心情好了许多,至少大宋百姓还是感激他的,自己做的事情他们领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