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2、逼仄年代  (第1/1页)
    “呵呵,”童建国尴尬地笑笑。    “那个,只要你是真心的,肯负责就好嘛。”    “那不行,那不胜之不武吗?小人才做那种事。”    “好吧,哥的意思,只要小田意志坚定,她家里那边再慢慢做工作……”    “小田倒是……”    “那就好!好事多磨嘛。”    “唉……”    傍晚时分,童建国回到大院时,赵君正在院子里晾衣服。    童建国连忙小跑几步:“老婆!我来帮你!”    夕阳西下、绿草如茵,晾衣服也是这个年代的美好风景之一。    一边帮赵君晾衣服,童建国一边磨磨唧唧、动手动脚:“老婆,我要是犯错误,你会原谅我吗?”    “你说呢?你犯了多少次错误自己不知道啊?”    “嘿嘿……”    童建国和高岩、刘清涛他们当初建立西厂时,因为条件限制,为了尽快上马投产,建筑设施都是粗糙简陋的。    连厕所都是旱厕所,下水管道、排污沉井都没配置。    直到二次改造时,才把一切配备上了。    但也给厂区厂貌造成一种局促、不和谐之感。    到了东厂,童建国就跟刘清涛、高岩好好设计了一番。    西厂之所以局促,是因为它只有5000平米。    东厂是它的十倍,5万平米。    当然可以更恣肆地设计。    要照童建国的意思,干脆只用两三成的面积间厂房,剩下全建设道路、草坪、树木。    高岩和刘清涛都觉得太奢侈了。    童建国也意识到有些超前了,就是稍作改变。    反正是一个花园型的厂区,在当下也绝对是最高标准。    不过,想一步到位也不可能。    一来,投入巨大,少说也得两三千万。    二来,工期漫长,只出不进难以为续。    西厂的产能眼下已经到极限了,东厂要是迟迟不能投产,就会变成一个无底洞、一个饕餮怪兽,把箱包厂的利润吃的一干二净。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边建设一边生产。    这就是场院大的好处。    10月刚过,东厂一边在热火朝天地大干,另一边一片安静,正在搞装修装饰。    靠近西厂这边的厂房已经建好,再有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这里的厂房投入使用后可以容纳1500名工人。    加上西厂的800名工人。    离省市政府要求的3年解决5000人就业的目标已经完成近半了。    “建国,来!给你试试!”    童建国走进设计室时,刘清涛将一个公文包递过来。    这公文包应该叫文件夹才对。    是夹在咯吱窝底下的。    童建国最不喜欢这种。    但没办法,眼下流行这个。    头发上打着发蜡,皮鞋擦的亮锃锃,咯吱窝下再夹着个文件夹。    这就算高端人士了。    这种文件夹最大一个问题在于,出门带着它时,特别容易弄丢了。    尤其像童建国这种丢三落四的人。    它更适合记性好的人,或者有跟班儿帮着拎包的人。    “背带那种你们也应该设计一下。”    “有啊,你看。”    刘清涛又拿起一个带背带的公文包。    市里给分配三个中专生过来以后,箱包厂的设计能力显著提升了。    要不怎么说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对了,给银行制作的装钱箱子已经交付了,建行和农行的领导也看上了,分别跟咱们定制了2000个。”    “好啊!这小众市场也大有可为啊。”    给银行定制的这种钱箱子谈不上什么设计,但相关细节还是能彰显刘清涛这个资深裁缝的心思缜密。    箱子内部的尺寸是按照大团结的尺寸设计的。    也就等于说一叠叠的大团结可以整整齐齐摞在里面。    横三竖五一共可以放十五垛。    更神奇的是,箱子内壁上还刻有尺寸。    仅仅看尺寸就能知道箱子里装了多少钱。    箱包厂靠拉杆儿箱打开了市场,又借助辽省台、央视的广告走向了全国。    眼下,全厂已经有五大门类30多种产品了。    有男包、女包、提包、背包、旅行箱、文件包,以及一些小种类的箱包。    像银行等金融部门用的保险箱、照相用的摄影包等等。    “建国,你不是要给唱片社那伙计寄摄影包吗?你看这个怎么样?给海鸥照相机厂定制的。”    “不错,不错。”    “那我就安排人给他寄过去了啊。”    中华唱片社那个伙计还挺讲信用。    新星演唱会的唱片录制出来以后,他立刻就给寄过来十张。    晚上,童建国把这十张唱片拿回家了。    赵君见了高兴的不得了。    “老公你真好!”    这会儿已经很少有人听唱片了。    实际上,有留声机的家庭也极少。    大多数老百姓都是直接从听收音机的时代过渡到卡式录音机时代的。    童建国上一世的时候,牙根儿就没听过唱片,甚至连磁带都没听几天。    这一世,也是在赵君家才听过唱片和磁带。    在他看来,两者并没有显著区别。    可赵君就认准了唱片音质比磁带好。    哪怕这张新星音乐会现场录制效果比较差。    她也听得如痴如醉。    听着《军港之夜》,她还拉起童建国跳起来。    两人正跳着,就听到一阵“嘎嘎”笑声。    原来,两个小家伙从童车里起来了。    老大站在栏杆儿里使劲摇晃着。    老二也坐在童床里挥舞小手。    老大一岁了零七个月了。    已经会蹒跚学步,会叫爸爸mama了。    而且还不闹人,正是招人稀罕的时候。    老二也已经五个月了。    别的孩子都是七坐八爬,他眼下却已经又能坐又能爬了。    安南小腿儿挺有劲儿,把童床推的直摇晃,童建国连忙过来把他抱起来了。    “调皮鬼!”    “爸爸粑粑!”    安南用小手拍打着童建国的脸。    “小坏蛋!”    童建国哄逗安南好一会儿。    直到赵君过来阻止:“别把他逗兴奋了,一会儿不肯睡觉了。”    “是啊。”    童建国又把安南放回童车里,和赵君一起哄两个小家伙睡觉。    眼看两个小家伙重新睡着了。    赵君长出一口气。    “老公,看来再过两年咱们就该出去住咯。”    “是啊。”    赵君家这个日苯房并不算别墅,应该属于一户建或小独栋那种。    格局比较小,整栋楼只有三个卧室。    比较适合两代人居住。    随着两个儿子渐渐长大,童建国和赵君再住在这里就有点逼仄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