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帝国_第八十八章 捷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 捷报 (第4/4页)

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司令官。

    前第一军军长格勒恩格斯罗中将在当天中午视察1号炮台地域时遭遇华军重炮的火力急袭,中将阁下当场化为了若干rou块,随同的西伯利亚第一师师长格拉斯科少将却奇迹般地只失去了一根手指,以及,两条腿。

    扎列缅科接管要塞后的第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于19日傍晚召集各旅旅长和防区司令官开会,商讨“要塞的下一步要务”。

    不用说,这“下一步的要务”自然是投降。

    当天的战斗中,b堡垒终于失陷,华军攻到了炮台线前面,部分部队已经挺进到城墙下,要塞的预备队消耗殆尽,由于主弹药库被华军重炮轰毁,弹药供应开始紧张。以上理由足以说服身心早已疲惫不堪的各位旅长和防区司令,不等扎列缅科把冠冕堂皇的托词倾销完,大家都已经纷纷举手同意投降。

    扎列缅科当即命令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卡休上校用英文起草一份致华军攻城军司令梁天河将军的信,信中建议就要塞投降问题进行谈判。信刚写完,就由要塞司令部参谋马尔琴科准尉携往华军前哨阵地。

    要塞即将投降的消息迅速在守军中传播开来,在低级军官和军士的率领下,官兵们开始了疯狂的破坏行动,残存的建筑被点上火,工事、火炮和其他武器被毁坏,剩余的弹药被销毁,俄军官兵的口号是:“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

    破坏行动直到谈判开始后还在进行,扎列缅科担心这会影响到谈判,遂派出宪兵队将其制止。

    在前线,个别地段从19日夜间到20日中午仍有零星战斗进行。

    10月20日清晨,扎列缅科收到了梁天河同意就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要塞投降举行谈判的答复,下午,双方在已被华军攻克的a堡垒附近的一处帐篷中举行谈判。俄方的全权代表团团长是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卡休上校,华方的全权谈判代表是禁卫军参谋长张一叶中将。

    带着胜利者的轻蔑微笑,张一叶将华方拟订的投降条件交给卡休,并允许俄方谈判代表团就华方提出的条件进行30分钟的商讨。

    看完这些条件后,卡休提出了反建议,要求首先允许要塞守军携带武器离开要塞。

    张一叶冷冷地哼了一声,对身边的翻译道:“告诉他们,这些条件是帝国大本营决定的,一个字都不能改,如果不同意,1小时内我军就恢复攻城。”

    翻译叽里呱拉一阵后,卡休又跟身边的代表们商讨了几句,向梁天河点头说了一句话。

    翻译转头道:“他说可以同意我方的条件。”

    “那就签字吧。”

    梁天河指了指桌上早已准备好的鹅毛笔说道。

    卡休小声嘟嚷了几声,拿起笔舔了舔墨水,开始签字。

    这时,梁天河面前摆放的银壳怀表的水晶玻璃下面,镀白金的矛头形指针正好落在三时三十七分的位置上。

    按照投降条件,整个要塞卫戍部队沦为俘虏。所有堡垒、工事、武器、弹药、资金及其他军用物资须原封不动地移交给华军。允许俄军将领和军官携带礼仪性武器(即佩刀佩剑之类)和个人生活必须品。缴械的士兵、水兵、军士在各自军官的指挥下到华军指定地点集合。投降书自签署之日起立即有效。

    到投降这一天,海兰泡卫戍部队尚有30600人(其中伤病员9872人),马2000余匹,完整火炮104门,机枪5挺,各种炮弹1万多发。根据卫戍部队军需部门的统计,到1903年10月20日,部队的面粉还能供应八个月,但副食品只能供应一到三个月。另外,在一个月的围城战中,估计有一万以上的海兰泡市民死于炮火和疾病。

    为夺取这个紧扼黑龙江中上游的要塞,禁卫野战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1903年9月9日至10月20日,在差不多六周的作战中,禁卫野战军共计伤亡失踪三万八千七百人,其中阵亡失踪一万六千三百人。全部的战果是:全歼包括敌西伯利亚第一军在内的海兰泡要塞守卫部队约五万人,重创敌西伯利亚第二军和从喀山军区千里迢迢赶来支援的第十一军,合计确认击毙和俘虏敌军约九万人,伤敌数万人。

    禁卫野战军的战斗并未就此结束,海兰泡以北120公里外的斯沃博德内一带,尚盘踞着俄西伯利亚第二军和第十一军的残部数万人,但他们已经显得无足轻重——斯沃博德内通往赤塔的铁路线已被华军破交部队严重破坏,这些俄国部队只有两个选择:呆在斯沃博德内等着被强大的禁卫野战军歼灭,或是以马车和双脚在即将到来的雪冬中往赤塔方向撤退。

    禁卫野战军从要塞攻击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此时这支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下辖四个禁卫师、一个禁卫骑兵旅和一个禁卫炮兵旅,按编制应有十五万五千人,至10月20日实有兵力十二万八千人,补充预备兵尚在源源不断地运来,只需让部分师团或旅团休整一两周,部队就能恢复到齐装满员状态。

    很快,这支强大部队将会接到命令,开赴西线,成为西线华军的支柱。

    禁卫野战军司令官梁天河上将对此百分之一千地确信。

    另外他还确信,自己在武威公嫡系将领中的地位也百分之九百地提高了,他想象着未来的加官进爵,想象着大笔的薪水和年金,原先那种开个公司办个农场的念头立即被贬低为庸俗无聊,被打进了记忆的臭水沟中。

    但是当天晚上,距离战场数千里外的京师,武威公刘云却没有感应到梁天河的那种种确信,他全身戎装,胸前挂满勋章,以代总理兼国防大臣的身份陪同皇帝登上天安门,观看京师军民的提灯游行。

    攻克海兰泡的捷报一传到京师,就立即有多家报馆开足马力印发号外,全城免费派发,而大本营也迅速向京师民政部门发出命令,要求组织夜间的提灯游行,以示庆祝。

    晚饭时间刚过,就有十几万市民和军警涌上街头,手提临时制作或赶买的花灯,东西长安街、前门大街和官街(即永定门外大街)上人潮汹涌,灯火通明,犹如奔流的光河。

    游行进行到十点钟左右,在天安门附近开始燃放原本为新年庆典准备的大型礼花,彩光闪烁,铺天满地,如梦似幻,中外官民皆惊叹不已。

    当时是不会有人扫兴地想到,之所以能提前看到这宏伟绚丽的场景,不仅仅是因为一封电报,更是因为在几千公里外有几十万军民在一个多月里流干了血。

    幸福和快乐,在某些时候是奢侈而嗜血的。

    注一: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俄国名将,苏沃洛夫在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中率领俄军主力部队作战,为俄国的最终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794年的波兰战争中,苏沃洛夫部神速、辉煌的行动决定了战争的结局,1799年他又率部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被法军占据的意大利,著有《制胜的科学》。库图佐夫曾是苏沃洛夫的部将,在1812年俄罗斯反法卫国战争时任俄军总司令,领导俄国击败了当时大半个欧洲大陆的主宰者、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伦亲自率领的六十余万入侵大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