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3章 丰年 (为新书求支持) (第1/2页)
弘武三年,从时进八月起,无论大江南北,便开始了秋收,那沉甸甸的谷子,饱满的玉米对于农家而言,象征着一年的希望,这一年的田赋以及地方、教育附加等税收,甚至还有全家人的口粮,全都指往着这一季粮食。 谷子一担一担地由田中挑回来,壮壮的,黄黄的,对于农民而言,这谷子就像是那金子一般的金贵。 在这垄上,没有一个人不欢喜的。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至少要好上两倍。前年,刚开始实兴起“帝国稻”的时候,没有什么相信水稻的亩产能达到5oo斤,可是在官府强令下推广的“帝国稻”一亩打出5oo斤谷子实属平常,甚至有的好田若是肥能跟上都能打出6、7oo斤来。 对于这些日夜cao劳着田地,甚至空着肚皮挣扎出来的代价,能有这样丰满,谁个不喜笑颜开呢? 人们见着面都互相点头微笑着,都会说天老爷有眼睛,毕竟不能让穷人一个个都饿死。或者说什么,这改朝换代改的好,咱们老百姓也跟着粘皇上的光了,如此种种,百姓的话语间充斥着对来年的希望。 他们互相谈到过去的苦况:水,旱,忙碌和惊恐,以及往年间饿肚皮的难堪!……现在在他们看起来似乎全都好了啦。 市面也渐渐地热闹了,物价只在两三天功夫中,都纷纷高涨起来了。对此,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应,今年的收成可比往年要好,现如今这城里人越来越多了,吃米的也越来越多,这愁这粮卖不掉嘛? 卖是能卖掉。 但是乐极了的百姓们却惊讶的看到,物价上涨的同时,相反地,谷米的价格倒一天一天地低落下来。 五块!四块!三块!一直低落到只有两元五角的市价了,还是最上等的谷子。 “当真跌得这样快吗?” 欢欣、庆幸的气氛,于是随着谷价的低落而渐渐地消沉下来了。 谷价每跌下一元,老百姓的心中都要紧上一把。而丰年时的百物腾贵,更是让这丰收之年简直比常年还要来得窘困些了。 费了千辛万苦cao劳出来的,浸着农民血汗的谷子,谁愿那样不值钱地将它卖掉呢? 百姓们初听到这样的风声,并没有十分惊愕,他们的眼睛已经看黄黄的谷子看昏了。他就不相信这样好好的救命之宝会卖不起钱。当人们传着谷价疯狂地暴跌的时候,乡间的老农还瞪着两只昏黄的眼睛怒骂道: “就是你们这班狗牛养的东西在大惊小怪地造谣!谷跌价有什么希奇呢?没有出大价钱的人,自己不好留着吃?mama的,让他们都饿死好了!” 然而,寻着儿子气是气,谷价低,还是没有法子制止。两块二角钱一担谷子的声浪,渐渐地传遍了乡间。 “两块二,婊、子、养的才肯卖!” 无论谷价低落到一钱不值,人们仍然督促着家人干着活。打禾后晒草,晒谷,上风车,进仓,在火烈的太阳底下,终日不停地劳动着。由水泱泱地杂着泥巴乱草的毛谷,一变而为干净黄壮的好谷子了。而此时那粮价依然在跌着…… 对于百姓们来说,他们甚至寻思着:若是价格这般跌下去,宁愿留在家中吃它三五年,决不肯烂便宜地将它卖去。这毕竟是全家有大半年来的血汗呀! 未几时,保长带着腰胯盒子炮的警察来了。他们后面还跟着五六个备有箩筐扁担的工役——那是粮行的工役,这是和往年一样,量谷收税。 “大梁!大梁!” “有什么事情呀,保长老爷?” “收税了!田赋跟附加,你爹爹名下一共十七亩七分地,你家的地里头上等田是……一共应缴田赋和附加税一共是十五元一角九分。算谷是十三担六斗零三合。定价一元二角整!” 谷价跌到这地步了?大梁叔睁大着眼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瞧着那跟来的警察,却是不敢言语了。 “唔!皇粮国税,天经地义,几时要呢?” “马上就要量谷的!” “老天爷呀!” 黄黄的,壮壮的谷子,一担一担地从仓孔中量出来,大梁叔的心中,象有千万把利刃在那里宰割。泪水一点一点地淌下,浑身阵阵地颤。 蚕豆子的滋味、火烈的太阳,狂阔的大水、观音土、树皮,……都趁着这个机会,一齐涌上了大梁叔的心头。 收粮的工役看那谷子已经挑上肩了,回头叫着大梁叔: “走呀!” 大梁叔用力地把谷子挑起来,象有一千斤重。汗如大雨一样地落着!举眼恨恨地对准孙六爷的马车上望了一下,两腿才跨出头门。勉强地移过三五步,脚底下活象着了锐刺一般地疼痛。他想放下来停一停,然而头脑昏眩了,经不起一阵心房的惨痛,便横身倒下来了! “天啦!” 他只猛叫了这么一句,谷子倾翻了一满地。 “大娃!大娜!你爹爹痧!” “爹爹!爹爹!爹爹呀!……” “娘,快来呀,爹爹不好了!” 大梁婶也急急地从里面跑出来,把大梁叔抬卧在戏台下的一块门板上,轻轻地在他的浑身上下捶动着: “你有什么地方难过吗?” “唔!……” 大梁叔的眼睛闭上了。工役将一担一担的谷子从他的身边挑过,脚板来往的声音,统统象踏在他的心上。渐渐地,在他的口里冒出了鲜血来…… 作为一座城市,上海,一天比一天更为繁荣,尤其是外滩一带,此时的外滩已经不再是旧时的租界——去年,根据同英、法等国改定的新约,租界一应被收回,甚至就连同外滩上的那些“洋地主”也会也大都易了主——他们可以说深受上海市政府坑害。 在租界收回时,尽管的外部部承诺保护租界内各国人士财产不受侵犯,但是外国人在中国租地、购地却与随后通过的有违,而按这一法律规定,外籍人士不得以公私名义于中国租用或购买土地,且中国人不得自外人手中接受赠予、承租或购进土地。 在法案获得批准后,租界以及国内的传教士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他们既无法继续持有,亦无法通过赠予、出租或者出让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律只留给他们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后,“外人非法持有土地”面临着被没收的风险。 尽管各国驻华大使曾表示抗议,但却又不得不承认政府并没有违背最初的商定“在法律框架内保护各国人士在华财产”,而禁止外人持有土地同样也是法律。最终,那些名燥一时的洋行,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条件——交还土地,至于土地上由其兴建的建筑,其则可以继续持有二十年,二十年后建筑亦将由政府收回。 也正因如此,从去年开始,许多名燥一时的专事地产业的犹太洋行纷纷陷入破产的边缘,而对于国内商人而言,这则是一个机会——他们趁机签署了长期的建筑租赁合同,不过,这种合同很难持续,现在的外滩同样也是一派大兴土木——大量的新兴建筑正在取代旧式的建筑,而那些风格各异的西洋式建筑,现在正在构成外滩的特色。 作为“临近”都的江口最大城市,以外滩为商业中心的上海,并没有因为帝都的近在咫尺而没落,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甚至隐隐有越大连的势头——其正在一天天的成为中国金融的心脏,不管贬抑它的人如何说,此时的上海外滩仍然是世界性的,并没有因为租界的收回,而生太多的改变。 如果说,这里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恐怕就是曾经主导着上海产业的洋行,正在被一家家国商的企业所取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