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追凶_第二十二回 白兔戴冠二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回 白兔戴冠二十二 (第2/2页)



    禅宗衣钵传至第五代,祖师一次出题考问众弟子。一个最低贱的苦行僧惠能竟然做了一首令祖师惊讶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师觉得这个惠能的悟性特别好,但是当时的情形不能太接近惠能,这会引起众多弟子的不满。所以祖师故意训斥惠能,暗中暗示惠能晚上来方丈室找自己。

    当晚祖师私下会见了惠能,考核惠能的佛理和悟性之后,决定传法于惠能。开宗明义地将佛法正宗禅理禅意传授给惠能,并将代表正宗的达摩衣钵传给了惠能,宣布惠能为禅宗六祖。并要惠能连夜下山,去南方弘法。其实是怕惠能不被这里的弟子所接受,更怕大弟子神法加害惠能。

    惠能私下少林寺,但是并没有什么人关心。一个做苦力的僧人不见了,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几天之后,大弟子神法按照规矩,请求祖师传法,正式成为禅宗第六代继承人的时候,祖师宣布传人另有其人。自己已经将祖师衣钵传于此人,神法并不是自己的正宗传人。当时就引起了大家混乱,此时佛教弟子已经不下十几万,禅宗祖师不但是禅宗之主,更是所有佛家弟子的精神领袖。神法不甘心地位就这么没有了,就秘密封锁消息,一边追杀惠能抢回祖师衣钵。祖师为了惠能的安全,依然决定提前圆寂。按照规矩祖师圆寂,要昭告天下所有的寺庙。这样一来神法不但不能阻止惠能,而且神法不能公示祖师衣钵的话,就能证明惠能真的是禅宗传人了。

    惠能一路南逃,身后不但有神法的追杀,更有众多世间的烦恼。神法为了杀死惠能,故意放话出去,说惠能偷了禅宗之宝,谁要是抢回来的话他重重有赏。导致一些贪心的俗人以为惠能身上有什么金银珠宝,一路上毒杀、刺杀、追杀不断。惠能最后逃进岭南山里,过着犹如野人一样的生活。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惠能彻底领悟了祖师的佛法。后来惠能出山,在一座茅草屋里传法授徒。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草庐传法”。惠能开创了南宗佛法,加快了佛法在南方地区的普及。这个岭南就是现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统称。

    少林寺一直以来都是双向传承,不但是佛法的传承地,更是中国武术的传承地。早在达摩祖师在世的时候,就建议寺中弟子学武强身健体的同时护国护寺。历代少林寺主持都要选派一个高僧大德出任护寺僧,带领一些年轻的僧人学武练功。到了隋唐的时候,少林寺更是帮助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除去了为恶河南的王世充部,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事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的太宗皇帝,来少林寺感谢众位师父。少林寺众僧拒绝了所有的物质封赏,也拒绝了到朝中担任高官,只接受紫衣袈裟各一件,水碾一具。李世民为了感激少林寺,赐下嵩山少室山给少林寺,作为少林寺的佛田。并下旨允许少林寺自己组建合法的僧兵队伍,保家护院的同时,可以广收俗家弟子。

    少林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到了明朝的时候,少林寺已经是中国武术界的泰山北斗。当时有一种说法叫“拳出少林,剑归华山。”也就是说所有练拳的,都要称呼少林为祖师,十有八九都是和少林有关连的。不是少林俗家弟子教的,就是少林的旁支,或者直接是从少林寺学来的。

    福建莆田少林寺的来由是因为江南的倭寇。第一批的少林弟子是因为家乡有倭寇作乱地方,他们请了一些同门师兄弟回家乡保家护乡。可是他们人数不多,几乎全部死在了福|建。最后一个师兄弟将自己的师兄弟们供奉在福|建寺庙里,自己也留了下来。这个僧人虽然从此没有离开寺庙,但是开始教授附近的百姓一些武术。使这个本来已经快废弃的寺院重新又出名起来,寺院原名永安寺渐渐被新名字莆田少林寺取代。

    福|建少林寺的建立,在于明朝的一份调兵函。朝廷调嵩山少林寺的一队僧兵去福|建帮助官兵抵抗倭寇。朝廷的意思是倭寇多为倭国的武士,不如叫中国的功夫高手少林寺的人去消灭。第一批的僧兵出发了,他们一行三百人由河|南嵩山出发,来到福|建东南沿海。

    第一批僧兵的失败原因很多。第一是不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北方人不能马上适应这里的环境生活,更加不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第二就是水土不服,大多数的僧兵因为吃不好睡不好精神不佳,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战斗力。第三,就是低估了倭寇的残忍和作战能力。他们没想到倭寇这么没人性,这么不要脸,低估了对手就等于输了一半。再说他们都是出家人,只想着怎么收服对方,根本就不下死手,给对方彻底占了先机。第四,朝廷军队没有及时配合。没有当地人和军队的支持,这些僧兵是不能起大作用的。在这里没有当地人配合,没有大部队支援,他们就是瞎子聋子,当然打不过倭寇了。第五,后勤保障没有跟上。僧兵不同于士兵,不但不能吃rou,而且不习惯福|建当地的伙食,吃不好睡不好,怎么能和倭寇作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