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尚方宝剑 (第2/2页)
。” 比如每逢大考,有人总是能发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能力,有人只能发挥百分之八十的能力。 在竞技比赛或游戏中,有人迎难而上,越战越勇,敌人越强自己越强,而有人畏惧失败,遇敌还未接阵气势就弱三分。 其实畏惧竞争,害怕困难是人的天性。身强之人就比如手中有好刃,牛骨又如何,一刀即碎,甚至越有挑战越上。 但九成的人都是身弱的。 内耗严重、想赢怕输、患得患失,脸皮子薄,回避冲突都是芸芸众生的习性。 普通人其实大可以不必羡慕身强的人,好好善待自己,厚养身心照样可以成功。 章越道:“陛下,以武周灭契丹而论,唐军三战三败,一战丧师十余万,但武后最后孤注一掷灭契丹,此举敢问陛下可以为之吗?” 武则天灭契丹就是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打败了三次,哪怕一次丧师十几万也要继续打,一直打到契丹灭国为止。 “还有汉武帝伐匈奴,百姓流亡,在籍人口少了一半,死亡无数,数战方才成功。敢问陛下,可以效仿此举吗?” 章越言下之意咱们是‘大怂’啊,不是汉唐啊。 当然用宋朝士大夫的话来说,咱们‘大怂’有制度上的优势,只是土地没有汉唐多而已。 似武则天,汉武帝这样的雄主,就是你不服,我一定打到你服为止,哪怕付出再多再大的代价。 这与身强的人是一样的。 可咱们大宋不行,历史上五路伐夏失败后,天子要再度大举伐党项,李舜举视察陕西后回奏,不能再打了,再打关中就要乱了。 官家一听立即暂缓。 宋朝的制度优势就是对内稳定,大体上没有汉唐的武将叛乱,文臣篡权,外戚宦官乱政,每代权位都顺利交接,没出什么幺蛾子,但对外就没办法像汉唐那么强势。 若换了武则天,汉武帝,不就是打区区党项吗?败了一次,那就再打,继续打。 十万兵不够,那就二十万。二十万不够,那就三十万。三十万不行,就五十万。无论死多少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打下来,不只要打到你服,还要打到你死为止。 谁敢反对,朕就放来俊臣,张汤出来咬死你们。 很显然大宋不行啊!蔡确和张汤,来俊臣一比都成了三好学生。 官家也是这般,之前两路伐夏失败,官家都气病了,要换了汉武帝,武则天这等雄主他们从不折磨自己,只折磨得别人。 内耗是普通人的毛病。 因此大宋不能经历似永乐城之战的失败了。 一旦失败,好几年缓不过劲来,甚至最后被迫放弃战略目标。 普通人遇到重大失败,也是想着放弃,而不是再坚持坚持。 所以说不是进筑横山这个办法不好,而是这个方案风险和利润是同样可观。官家你要是汉武帝,武则天就这么干,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 可你不是,现在好容易通过兰州大捷,全国上下培养出对外用兵的信心来,实不容这么乱搞。 信心比金子还珍贵。 这和普通人一样,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难,就想着放弃。不要觉得这很丢人,自己很失败,其实大家都一样。 普通人要成功肯定要更难,但可以选择不砍牛骨,剁牛筋?而是要往【游刃有余】的方向去努力。 所以庖丁的道,就是不要为难自己,委屈自己的道,反而从解牛中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 坚持做低目标,简单易办的事,来喂养自己的信心和认知。 都说坚持比努力更重要。 但如何坚持? 就是善待自己,厚养身心。不断地做有正反馈的事,最后积小胜为大胜。 “陛下,是人都有怕输畏难之病,又何况于民心军心。臣想着不是要克服此难,那要办‘游刃有余’之事,而这兰会,天都山一线,虽耗时耗力,却是十拿九稳。” “相反进筑横山虽胜不足以破党项,但败则有前功尽弃之危。” 章越讲着讲着自己也是心惊,说实话他之前也没考虑这么细。 章越一面熟思一面继续道:“臣担忧的不是眼前,而是以后。” “而治天下也是如此,陛下多与民同乐,国家多让利于民,多藏富于民。国家非但不弱,民富则国亦富。” “治国者,切莫将富国和富民看作两事,而是当作一事来看。” 听完章越一席话,殿内寂静无比。 这时候李宪出首道:“陛下,章史馆所言皆真知灼见,治国安民万事不易的良策,臣请陛下纳之。” 官家闻言沉思片刻,旋即对章越道:“朕已将军国大事托付于卿,放手为之便是,今又何必多言呢?” 这一句话下,章越犹如尚方宝剑在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