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7章无计可施 (第1/2页)
,澳洲风云1876 在李福寿的手中,还有一份两广总督顾延川发来的密函,如今政情局收集关于神州大陆的各方情报,以及专业的情报判读,都会送一份附件至广州府,因此顾延川熟知国际上列强的态度倾向,以及全力战备中扶桑国的极度危险,对当前面临的形势有清醒认知。 在密函中; 顾延川大人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此前上书朝廷的不止他一人,还有其他10多名大臣纷纷上书,请求朝廷重视扶桑国的危险,要轻易踏入朝鲜半岛的漩涡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明眼人都能看出扶桑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朝鲜所谓“东学党起义”不过是一场农民起义罢了,纵然闹得天翻地覆也有消停的时候,犯不上大动干戈。 清军一旦踏入朝鲜参与围剿农民起义,若扶桑国也同时发兵,两国直接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大,可以说超过九成。 朝廷的回应令人失望,光绪帝除了下旨斥责两广总督顾延川之外,对上书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大臣下旨斥责道;“勿作惊慌之态,宜各守本职”“蕞尔小邦也,不以倭人为意”。 在扶桑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 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挪用修园子,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到了1894年危险到了眼面前,依然不拨款购买弹药。 因此顾延川在密函最后言道; 吾观朝廷积重难返,大厦将覆也,元鼎若无问鼎中原之念,则不宜牵涉过深,盖应元鼎身系千万民众运数,动则山河变色,不可不慎也。 如今之计,一动不如一静。 且观风云变幻,谁主沉浮? 吾顾氏一族世受皇恩,当尽为臣之道,若局势崩坏之下清日全面大战,两广亦不能独以身免,唯一后路就在元鼎之处。 元鼎当做壁上观,以为奥援,切切勿忘。 西南之事,近日我已命黑旗军刘永福返回广州,拟另有任用。老将冯子才年事已高,给予厚赏恩恤解甲归田,从此颐养天年也。 越北地区兵权集于致文侄一身,可便宜从事。 致文侄在澳洲教官协助下,按照新军军制重新编列黑旗军,裁汰绿营军老弱过半,业已补充数千学生兵,亦将绿营兵重新编列,正在紧张训练中。 按照澳洲军制 越北地区重新整训后可得精兵4师,每师员额8000人,总计3.2万人,皆配备新锐枪炮,裁汰绿营兵老弱约1.45万人,正面应对法国兵应无问题。 辅兵2师,每师员额5500余人,共计1.1万人。 为完成此次编列,致文侄在两广募资白银110万两,由顾氏商行和汇通银行广州支行做保,年息七厘八分。 …… 密函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看得出来顾延川对这个让他争光露脸的女婿极其倚重,甚至考虑到大厦倾覆之后,将顾氏部分族人迁移到澳洲发展,以避免被一勺烩了。 李福寿知道这种看法未免太悲观了,凭着扶桑国那点小身子骨,根本没有能力一口吞下万里神州。 他考虑了下,唤来王室秘书处新任副秘书长李思忠,口述了一份密函交给其发出。 此外还有两船军火装备,近期将发往广州港。 南北战争结束后 随着士兵的大量退役,大洋王国装备的先进步枪,管退式火炮,步兵装具,帐篷等大量物资进行了封存储备,用以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事。 如今大洋王国的步兵一线野战师兵力约11万人,加上1万多人的辅助兵力,分布在王国各地区以及海外州,从最东面的夏威夷王国,南太平洋地区的香格里拉岛,婆罗洲,东亚的琉球王国,澳洲本土和非洲的莫桑比克,其中澳洲本土兵力六个师约5万余人,加上一个炮兵师和皇室禁卫军2.04万人,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到8万。 这样的陆军兵力与扶桑国相比较,似乎有点略处下风的样子。 截止目前 扶桑国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一共7个现役师团,18个后备师团。 扶桑国的后备师团战备程度非常高,而且都以各地区为主单独编列,这样做的好处是距离比较近,能够迅速集结。 由于士兵都来自于本乡本土,很多人都熟悉,因此战斗意志较为顽强,对陷入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