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 犯官来袭 (第1/2页)
既然车马行已经铺设到了延安府,那就继续铺。 北上四百里即为边镇榆林,榆林有互市,出关为蒙古鄂尔多斯部,兼有土默特部,越过大漠即为外喀尔喀七部,那么距离瀚海也就不远了。 既然能用货物打通索伦部,外喀尔喀部,为毛不能从榆林一路北上呢? 从路程上算来要比奴儿干城少千余里,而且数千年下来,早有固定的几条上路可行,那什么八大皇商就没少干这种勾当。 那外喀尔喀部虽然生活物资短缺,但不是没有,足以证明有商路可通。 至于中间转过几次手? 那不重要,四海要自己躺出一条商路出来。 而据暗访司之消息,蒙古各部之间也是不太平,经常互相攻杀,而其中有一股势力尤为令明生所关注。 马匪! 蒙古就没有马匪一说,本就是马背上讨活路,互相攻杀抢夺很是正常,而之所以称之为匪,是因为大明为之定义。 自古关中出游侠! 可千万不要以为关外只有蒙古战士会骑马,会骑马射箭的汉人也是大把,这些人或为逃亡的军籍,或曾为关内的匪徒。 恶人亡命徒居多。 靠着打劫商贾,洗劫小部落,纵横在漠南草原之上。 当然,如果你给的钱够多,也可以充当镖师护卫,不过是否会半夜捅死你可就两说。 明生书信一封,命令暗访司邓暄设法贿赂结交榆林边将,在西北就地招募训练马队。 人马不需多,五哨足矣。 潜出关外以马匪之名活动,实则为护卫商队打通外喀尔喀部商路。 商路通则人通,便是要用金银在瀚海砸出一块立足之地。 又书信一封给孟超,东线的奴儿干方向在维持住现有据点基础上,可缓缓为之。 先行稳固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域,设立堡垒,修筑城镇,大举移民,可酌情增设一营人马。 对于蒙古诸部,需等同海参崴策略,必须逐步将其纳入麾下。 货物维持和平虽好,但那也是养寇自重,部族的实力越强大,越难以臣服,终需一手大棒,一手甜枣才可! 没有战争,没有杀戮就想统治一地? 怎么可能! 处理完家中来信,明生却是要盘点一番南洋近况,以确定下一年在南洋之谋划。 金兰城已然初具规模,北边的阮氏,南边的占城似是已经习惯了这根搅屎棍! 同阮氏议和,郑氏通商之后,四海舰船得以沿近海直驱两广。 李天奇所辖南洋移民总管府总算有了起色,为金兰,永丰带来了大量移民。 自此,四海才算在中南半岛南部彻底稳固了统治。 金兰无战事,而永丰则是大战没有,小战不停。 虽然大半的土王,僧众迁徙而走,但仍旧有不少不愿迁徙者。 这部分人欲在永丰地域立足,但又要脱离四海法规之外,自成独立的小王国,还时不时的会搞点小动作阴人,妄图撼动四海之基。 苗俊如何能隐忍这等势力存在? 在初步整合永丰之后,便开始对这些人下了刀子,一时间战火连连,至今尚有躲进山林之中负隅顽抗之辈。 真腊内战已渐至尾声。 暹罗军已然撤军,那位造反的王子独木难支,只能跟随暹罗军一起撤走,真腊西北克复全境。 真腊国王在同暹罗议和之后,转战东北。 张天青适时交出指挥权,悄然退出真腊,率兵返回古晋,又转至坤甸镇守。 四海亦同暹罗顺利的建立了贸易关系,不过暹罗的王室聪明的紧,同四海签订的是买断贸易,也就是四海只为王室供货,不可在其直属地同其他势力交易,而价格上亦低于市价两成。 说白了就是代理价,暹罗王室可从中抽取利润! 为了获取暹罗大量的米粮供应,在争取到一座铁矿的经营权之后,明生勉为其难的同暹罗签订了一纸合约。 自此,泛南中国海,暹罗湾贸易网正式成形,可以说四海在这片海域建立了初步统治权,过往明船十之六七群星闪耀旗飘扬。 年底核算之后,四海在南洋的商业获利竟然高达六百余万两,此外尚有领地的各项税收收益百余万两。 可花费也着实不少,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安置移民,征战拓土…… 扣除诸般成本之后,也仅仅结余不到两百万两,这便是南洋拓殖公司的本年度利润。 表面上看似不多,可拓殖公司总股本也不过五百万,这般净利润已很是可观。 若是再加上固定资产呢?其股价何止上升几倍! 这就必须要增资扩股,稀释股价,让尽量多的四海之民都参与进来,不然如何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谁来为四海征战? 海外有金山! 明生必须在四海辖地中普及此观念,让他们看到参与其中的妙处! 不过增资只能等待明年才可,四海的商贾散落各处,现在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