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章劣势 (第1/2页)
值此关键时刻,刘焌没能猜测到王秦真实的战略意图。 他做出了误判,以为王秦是真的打算帮助刘鼎镇压叛乱,再借机控制整个蜀国。 从而忽略了对夷族的重视,只进行安抚,让他们保持中立即可。 当汉军开始游说夷族参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时,刘焌才意识到问题变得严重。 与刘鼎不同,他现在所面对的问题,非常棘手且繁杂。 不像刘鼎,就一个念头,紧抱汉军大腿,杀回天府。 其他的事情不用想,不用做,一切有汉军的高级将领和参谋们来打理。 而他,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尽快将汉军从南川驱逐,抓住刘鼎并杀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帝位的稳固。 其次,就是西川和东川出现了动乱,各大阶层出现了严重的不稳,贫民百姓们急需稳定和平,耕种田地,确保来年口粮。 老牌势力担心刘焌上台,会推出新政,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 新生势力则想通过这次政变,改变蜀国的利益结构,重新分配利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牌。 刘焌从天棋关一回到天府,就遇到了百姓们聚众请命,希望刘焌能结束战争,还蜀国以太平。 这让刘焌苦恼的同时又深感愤怒,他怀疑,这是有人故意在背后推波助澜,向他施压,动摇他的帝位。 自古以来,夺来的帝位,从来都是不稳固的,何况正牌皇帝还没死,正号召各地勤王,讨伐他这个逆贼。 刘焌这时甚至有些后悔,当初被权力迷惑了双眼,一时冲动,做出了兵变的决定。 没有预料到兵变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及最坏的结果。 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之前只需统兵打仗,每天只需考虑如何换着花样,吊打段飞明。 不必为物资、兵员等问题费心费力,因为这一切有刘鼎和朝廷想办法。 如今,刘焌得自己考虑这些问题了。 国库空虚,物资消耗过半,其中一半钱粮,居然都是刘鼎命人向地主豪强们打欠条借来的。 皇帝干到这个份上,实在悲催。 刘鼎跑了,这些债都得由刘焌开背。 刘焌自然不会愿意,可又不能拒绝不还,或者让他们去找刘鼎要。 毕竟刘鼎是以皇帝的身份来借的,如果让他们去找刘鼎,岂不是告诉他们,刘鼎仍是蜀国的合法皇帝吗? 那他这个皇帝,算什么? 刘焌一方面开始裁军减员,减少支出损耗,一方面安抚地主豪强,许诺他们重利,尽快使社会得到稳定。 只有这样,他才能集中力量,对付刘鼎和汉军。 同时,他听取了方伯的建议,派使者去大汉,希望通过和谈的方式,劝说王秦调回军队。 当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总要试一试。 方伯还劝说刘焌,王秦已经先我们一步,拉拢了部分夷族,扩大了在南川的势力,这对他们是很不利的。 因此,必须再次派人前往夷族,不再安抚,改为利诱,迫使他们加入己方阵营,对抗刘鼎和汉军。 这些夷族,毕竟还是蜀国的一部分,只要条件可以,他们没理由会帮助外人,来对付自己人。 当然,这只是方伯的个人看法。 夷族人可不是这样想到。 他们从来没有将自己当过蜀国人。 蜀国从立国之初一直到现在,对夷族采取的都是高压政策。 逼迫夷族纳贡缴税服役等等,这些行为在夷族看来,是残酷的剥削。 这些年来,随着蜀国国力的衰弱,夷族不断的发生暴乱,对抗朝廷的政策和命令。 渐渐的,夷族形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廷对他们失去了统治,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名义上仍归属朝廷就行了。 刘焌听从方伯的建议,又派人游说夷族各大部落。 向他们承诺,只要帮助朝廷收拾了刘鼎和汉军,就允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