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四章议和 (第1/2页)
内阁和六部除了诉苦,还请求王秦尽快回都。 偌大的国家,没有君王坐镇,朝廷大事皆有六部和内阁商议,短时间内,虽可运转自如,但时间一久,还是会出问题的,遇到某些大事,出现严重的分歧,没人定主意是不行的。 太子年幼,还不能监国,皇帝又在外打仗,万一出现什么意外,可怎么办? 大臣们的请求,王秦不能忽视,他决定年底前动身返回洛都。 许平听王秦要返回洛都,说道:“陛下回京师,可稳定江山社稷,但离开关中的消息传出去,会让将士们的士气一落千丈。” 王秦道:“朕不能一直带兵在外,这场仗打到现在,国家疲惫,红莲教利用民生困苦,死灰复燃,大造文章,天狼卫几次搜捕,都让朱成晚给跑了。” “据天狼卫的新情报,有蛛丝马迹表明,红莲教打算在南方某地发动起义。” 许平恼火道:“这些旧楚余孽,真该千刀万剐!” “我们在南方七州经营最久,根基深厚,红莲教怎么敢有信心和勇气要在这里鼓动民众造反?” 面对许平的问题,王秦叹气道:“正因为南方经营最久,所以一打仗就从南方各州征钱征粮还征人,而北方,平定时间尚短,对待北方五州的政策仍是宽和,即使打仗也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许平很久没有参与朝中决策,对这些钱粮赋税之事并不太清楚,听完王秦的话,也是叹了口气。 “自古官逼民反,陛下,待这场仗打完,咱们一定要减免百姓们的赋税啊!” 在这件事上,许平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 王秦道:“这个自然,但这场仗不是一年半载就能结束的,内阁提议,要我加重三川的赋税,西川是天府之国,最近两年,发展迅猛,仅此于江南,但加重西川的负担,我又担心西川不受控制。” “西川有山川之险,自古以来,都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难平,如今又值战争关键时期,亡蜀余孽要是蠢蠢欲动,制造混乱,可就麻烦了。” 灭蜀后,王秦将刘氏一族迁移至金陵软禁,但那些蜀国的王公贵族们,大多还是留在了西川,只是被剥夺了特权,但仍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看似强盛的大汉,实则也有诸多弊端,远没有看上去的那般强大、稳固。 王秦以武立国,虽广施仁政,但战争一开,再好的仁政都弥补不了战争的影响和伤害。 许平敏锐的捕捉到了王秦的意思,他问道:“陛下该不会是想和成水华和谈了吧?” 王秦道:“有那么点想法,但这样做等于前功尽弃,之前的付出和牺牲都将化为乌有。” 许平道:“我认为,可以假意和谈,甚至退兵百里,以示诚意,让齐军放下戒心,然后大举进攻!” 王秦沉思,开始考虑许平意见的可行性。 半晌,王秦才道:“成水华怕是没那么傻,这种伎俩估计骗不了他。” 许平道:“所以,我们才要做的逼真,成水华如今火上眉毛,就算再不相信我们,也会尝试和我们和谈。” “而且,我们和成水华和谈的消息,一经传开,普特苏玛听到了又会怎么想?” 王秦闻言,眼睛一亮,“不错,不管和谈真假与否,普特苏玛都会有疑心,再加上拜特登又回国搞事情,普特苏玛怕是没心思继续与我军纠缠了,撤兵是迟早的事情。” 普特苏玛和成水华的联盟,脆弱的像琴弦一般,用力一拨就会断开。 而许平的建议,就好比使用剪刀。 王秦立即让许平着手和谈,并召来陈寻,让他命三军将士,收拾行囊。 收拾行囊?! 陈寻大惊,这是要撤兵的意思吗? 他们好不容易打到西京附近,眼看胜利在望,怎么就要退兵? 莫非是国内出现动荡? 陛下心急,所以回师稳定京畿。 陈寻正要出口询问王秦,却见王秦脸色平静,心中一动,大概猜测到了陛下的意图,于是遵命离去。 一时间,几十万汉军都得知了陛下要退兵的消息,大都兴奋的收拾行囊。 只有少数人,不太愿意就这样离开关中,他们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许平派自己的堂弟许柏代替自己,出使齐军。 许柏跟随许平多年,交涉方面很有经验。 听到汉军有使者来见,成水华狐疑的想了许久,都没搞清楚来意,但他还是决定一见。 许柏见到成水华,象征性的拱手道:“大汉使臣见过大司马。” “大胆!” “放肆!” “见到我们陛下竟敢不跪,还称呼我们陛下为大司马?” “我们陛下早已顺应天意民心,继承帝位了!” …… 帐中诸将大发雷霆,纷纷嚷嚷着要砍了许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