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求贤若渴 (第2/2页)
给灭了。 可见,孔明器重万分的姜维,至少在对自己实力评估方面,有些眼高手低了。 当然,眼高手低的后果,有点严重。至少,小亮子一辈子的心血,就此毁于一旦了。 凭此一点,姜维做事情,至少没有魏延稳重。魏延莽撞事没有少做,但是却都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再者魏延VS郭淮: 郭淮何许人也?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正始元年(240),郭淮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又升迁为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 正元二年(255)卒,追赠大将军,谥贞侯。 当然,大将军是死后封的算不得数,但是车骑将军确是实打实的。 车骑将军是个什么职位呢?不好描述!但是,如果说元帅,大家就知道了。 郭淮的车骑将军,就是当时的四大元帅职务之一,你说他牛不牛?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少有败绩的牛人,却被魏延大败! 注意是大败,而不是打败!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郭淮打败姜维只是击退,而魏延打败郭淮却是大败。 由此可见,郭淮只是姜维一个级别的人物,比起魏延来,还是略逊一筹的。 魏延VS张飞、关羽: 以治军而论,魏延“善养士卒”,与张翼德“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不可同日而语,而与关羽“善待卒伍”相似。 但是,一个“善养”,一个“善待”,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养,养什么?养儿子!待,待什么?待父母! 大家试想一下,养儿子和待父母谁更用心啊? 世上只有坑父母的儿子,何曾见几个坑儿子的父母啊? 就像前世官员,自称是父母官,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那个时候大多数官员,都是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的。 而后世多少官员,自称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儿子。其实,也没有错! 坑父母的,不都是儿子?拿主人的,不都是仆人? 所以,“善养”和“善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爱,一个是敬,个中亲疏一目了然。 以此观之,魏延治军方面,绝不逊于关羽、张飞等蜀汉超一流大将也。 魏延VS诸葛亮: 首先申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就是神。即使在真实历史上,那也是一代名臣,一代英杰,那是帅帅之才。 魏延不过一个统帅之才,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史学家们,最爱拿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来说事。是是非非,让各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李棠自然也没有办法说出谁一定就是对的。 就连向来就神化诸葛亮,丑化魏延的罗贯中老先生,也不得不借用司马懿的嘴,说出了“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样的论断。 算无余策的诸葛亮,可能有他自己的打算。 他相信自己能够“安从坦道”,即可“平取陇右”,所谓“平取”,其实乃“稳取”之意。 但恰恰是这“稳取”,使诸葛亮丧失了用奇取胜的战机,形成了弱蜀与强魏在陇右对峙打阵地战,中了曹魏的“致人”之术。 所以,既然诸葛亮相信的稳取策略却没有取成,失败了,扣除一分;而魏延未出子午谷,所以这件事情能不能成还是两说,最多不得分。 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丞相肯定是败了的。 其实,古今中外,哪儿有用兵打仗不带有一点儿冒险性呢? 袁、曹官渡决战时,曹cao置自己的大营于不顾,率轻骑火烧袁绍重兵驻守的乌巢粮仓,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以来邓艾偷渡阴平,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百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了蜀汉政权。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蜀汉国小力薄,无论军力、财力、人力均远不如曹魏,以弱蜀同强魏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绝非上策。 军事谋略讲究的是奇正相合,诸葛亮用兵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诸葛亮自认为“安从坦道”,即可“平取陇右”,所谓“平取”,其实乃“稳取”之意。 但恰恰是这“稳取”使诸葛亮丧失了用奇取胜的战机,形成了弱蜀与强魏在陇右对峙打阵地战,中了曹魏的“致人”之术。 实际上“平取陇右”乃舍敌咽喉而取其无关痛痒之处,且一击不胜反而打草惊蛇。等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曹魏在陈仓、关中等地已有重兵据守,关中遂不可再图,魏延之谋再不可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