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66章:大场面之平安县城 (第2/2页)
费充足的红星厂在这里是安排了攻坚战的种种元素。 这种种工作量之下,片场的拍摄准备是足足施工了两天。 红星剧组也向靠近片场的附近居民发出了通知,大意就是:出现突然的轰鸣声响请不要惊慌,这是剧组在拍戏所致。 与此同时。 摄影组和服装组也没有闲着。 摄影组方面,为了拍摄出大战场的场景,摄影组在地面上铺设了两条长达百米的走轨出来,并且在城楼上,以城楼俯视为视角,也是搭建了一个拍摄点位出来。 而对于服装组而言,大批量的群演加入,压在身上的服装准备压力就高出了不少。要知道,这可不是清一色的八路军服就可以了事儿的。独立团的人马有很多是从山沟沟里拉出来的,所以能凑上一整套齐整的军装都是稀罕的事情。那么,对于服装组而言,就需要准备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民兵服出来。 两天后。 清晨,薄雾蔼蔼之下。 若是站在城门楼上看纵深六百多米的地面,就会发现在清晨薄雾的笼罩之下,已经是一片战场景象。 除各点位之上出戏的摄像机位之外,泥土之上,机枪小碉楼、房屋废墟、壕沟、钢铁拦截线,横陈在地面之上。而这城墙上的垛口处,也已经是架设起了一挺挺道具重机枪。 身为导演的李南池,手上拿着大声公,给每条群演划定了奔袭线,同时,也给饰演被流弹击中的群演标定了位置点。 准备完毕后的群演们,跃跃欲试,就等待着导演的一声令下。 安排好演员队伍走位的李南池重新回到监视器的导演位上,拿起对讲机说道: “各组就位。” “预备。” “action!” 李南池的声音,在整个片场上清晰的扩散开来。 摄影组是“啪嗒”一声的开机。 镜头聚焦之下,己方攻击位上,一排冲锋号角嘹亮。 地平线上,密密麻麻的一片人影冲了出来,声势浩大的往平安县城冲了上来,八比一的绝对人数优势之下,县城门下的一个个鬼子伪军防线显得渺小。 发起冲锋的一刻,第一、二两道走轨上,摄影组的机位开始横移。第一道走轨上的摄像机负责拍摄全景,第二道走轨上拍点位。这种走轨横排的好处是,在能够扩展性拍摄的同时,也能聚焦于每个点上面的瞬间。 “轰!” 战场中,残缺的牌楼一声轰隆,爆炸的火光将牌楼包裹而住,滚滚黑烟之后,只剩下了一片垮塌的废墟。 “好,咔!” “攻坚戏的准备!” 李南池让摄影组将摄像机搬到一处碉堡之上,准备拍摄一段炸机枪点的戏码。 摄影组长麻溜的开始调整摄像机的位置,动作很麻利,这种打碉堡的戏对于摄影组而言,已经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因为几乎红星厂的每一部抗战剧里,都不缺少单人携带炸弹包跟碉堡同归于尽的片段。 这也成为红星影视作品的一种特色,英雄主义的牺牲,也已经在红星厂抗战片里成为一种主题,《亮剑》这部电视剧里更不例外,甚至于更多。 当然,有抗战剧曾经对此做过创新,甚至出现了喷火器烤鬼子的所谓真爽情节。但一经推出之后就被网友们开始怒喷,喷火器这种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被广泛使用的残忍武器,在汽油高度缺乏的东方战场而言,简直就是难能出现的。 就这样。 攻打平安县城的一场场戏就拍摄下来,在【李云龙对山本】这段终场戏出现之前的铺垫戏,一共是花了四天的拍摄时间才完成。四天后的下午,剧组是迎来了终场戏部分。 李南池跟道具组一行人,从卡车上拖下来了一个深褐色的山炮出来,这是红星厂依照邻居军博馆里的真品所复制出来的。随行而来的还有一个人,军博馆山炮单元的展品维护师! 这尊炮到位之后,也意味着所有的演员是全部到齐了。 当下,摄影组在平安城楼、城楼对面的破败民房点位是相对着设置了摄像机。 一声开机后。 主角李云龙的饰演者李友兵从民房破洞里冲出来,高喊着:“别打了!别打了!” 蹲到机枪手旁边打量了一下战场进攻态势之后,瞬间扭头,朝着身后喊出了经典的一段: “二营长!” “到!” “你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 玉米秸秆堆顿时被清理干净,山炮被推着抵在众人之前。 装填、瞄准是一气呵成,这位出镜担任“主炮手”的正是军博馆山炮单元的展品维护师,所以镜头之下的动作很是干净利落。 对此,摄影组是来了一个特写,最后对向黑洞洞的炮口时,阳光照耀下是形成了一道炫目光芒。 “好,咔,城楼上的准备!” “城楼组已经准备好。”听到导演的声音的城楼组顿时回复道。 “再对一下焦点,等待开机。” “明白。” “爆破组,检查用药。” “好的。” 准备再次开拍之前,李南池是伸手将秀芹的饰演者梁玲叫了过来,帮其找到上阵之前的情绪。 这最后的终场戏,主要就是【秀芹诀别】。 在搭景的两天和四天的铺垫戏拍摄时间里,李南池已经是针对其讲了两次,梁玲本人也是在这些天里在自个儿的帐篷里对着镜子在练习这场戏,她清楚,这是自己这个角色在剧中的高光时刻,演好了就将是自己职业生涯又一个标签角色。 等梁玲的情绪点调度上来后,李南池就去安排了一下李云龙、和尚、段鹏、机枪手、打炮手这一应角色的各自站位,回到导演位上,宣布开拍! 一声“action”之后,城楼之上,探出了白旗摇曳,一场【秀芹诉离别】的催泪戏开始......直到,李大团长声嘶力竭的三声“开炮”、城楼化为灰烬而结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