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相遇 (第2/2页)
不曾看到。 “丈夫走得早,日子清贫,就我母女二人相依为命。不得以桃夭入宫干活,还隔三差五地偷跑回来去庄上偷粮食。这才有了今天这等事!”慕容一听,这老妇人谈吐不凡,甚是怀疑。 饭后,慕容无事在屋内闲逛。他计算着行程何时到达邓州。 慕容发现这屋子里的摆设有些问题:桃夭和汪大婶一共两个人为何这里干净整洁地放着三副碗筷,就算留有备用也不必经常洗刷,可汪大婶说只有母女二人,这令慕容起了疑心。 慕容向屋里走去才发现桃夭的屋子里有两人宽的卧榻,而且东西都是两人份。难道这里除了这母女二人还有别人?为何她们要隐瞒? 慕容正要找桃夭问个明白,就听到院子里传来一声:“汪大婶子在吗?” 那声音极为苍老沙哑,慕容听得有些熟悉出门去看。 来人却是在半路接济的那个老人。 “哎呀!官爷恩公在这里!老头子还真是有幸再见恩公啊!”说完,就要给慕容叩头。 此时汪大婶出来询问:“李老爷子,这是做什么呀?” 李老爷子这才将前事细细道来。汪大婶笑道:“这还真是有缘啊!” “李老爷子这是……为了那事来的?”汪大婶轻声问道。 李老爷子叹了口气,一脸无奈地缓缓点头。 慕容不明白这二人在商量什么,就看到汪大婶转身进屋拿出了两对已经写好的挽联递给了李老爷子。 李老爷子脸色凝重地接过来,道了声谢转身就走。 慕容一脸迷茫地看了看桃夭,此时汪大婶开口道:“我未出阁前习得几年字,这村里的一些写写字的东西都来找我,邻里乡亲的帮就帮了。” 慕容这才知道汪大婶如此谈吐,料得哪个乡下老妇也绝无此等学识。 慕容忽然想起李老爷子此前所说家中就只剩了自己和孙儿两人,此时又写什么挽联。 这时,恰巧李老爷子折返回来:“汪大婶子,岁数大了忘记了。这馒头你拿着!”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已经不甚白净的半个馒头放到汪大婶的手里。 “算了算了!老爷子您先收着,写个字费不了多大功夫。”汪大婶推辞着,慕容还在纳闷:之前我送的银子他为何不用? 慕容道出心中疑问,李老爷子不住叹气道:“哎,您是不知啊。在这银子不如粮食值钱啊!” 李老爷子细细道来:“这个小村子偏僻,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都是如此。集镇距此相去甚远,做生意不如耕田。现在地也没了,粮食紧缺,这里的人都活不下去了。” “那这挽联是作何用?您家中不是只有您和孙儿二人了吗?” 慕容这话一说,李老爷子顿时老泪纵横,心中说不出的苦。 “这挽联是给我那可怜的孙儿的!” 慕容听到此处顿时呆住:“哪有给活人送挽联的!” 汪大婶听到此处,忙说道:“别在这站着了,我们屋里说!”说完,扶着李老爷子进屋。 慕容心中疑惑不解,看了看一脸无可奈何的桃夭紧跟着走进去。 汪大婶见李老爷子伤心不已就开口道:“这就要从这皇庄说起了!” “这里的农田本就不很肥沃,庄稼能够在这里生长己经是极为不易。能有粮食吃就已经知足了。可是就在几年前,一位官员骑着高头大马来到此地,在庄头的诱骗之下将百姓的田地圈占了去,成了自己的皇庄。” 慕容不经意地拍了下桌子:“又是皇庄!” 汪大婶继续说道:“这里的百姓没了田地就活不下去。有几次村民商议着上县里告状,这县官倒是满口答应,却一连几天不见消息。村子里的村民就闹上庄子去,找那官员理论。不成想那官员置之不理,命令皇庄的旗校将人赶出去。” “之后百姓同旗校动起手来,闹出了人命。家人找上县里,县官却闭门不出,此事就不了了之!” 百姓没了土地也没有钱,又受人压迫。没了办法,只好进山开垦荒地。 这荒地岂是那么好种的。地垦出来庄稼活不成,就这样村民只好挖野菜为生,渐渐地山挖空了也就只能等死。 慕容没有想到皇庄竟然将百姓逼成了这个样子。官府置之不理,草菅人命。 他不禁担心这北直隶会成为第二个荆襄之地。荆襄地区流民起义甚是严重,已经是大明朝几代的祸患。 “这和挽联有什么关系?”慕容问道。 “村民没了粮食吃野菜野味儿,野菜野味儿没了该如何?” “如何?” “吃人!” 正是:皇庄逼良人,村民迫献祭;夜黑村落,饥民食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