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8章 再次试射霹雳3 (求推荐和收藏) (第2/2页)
片的发展必将改变计算机发展。 不过虽然,可是成本也不低,一个要好几百美元,苏长空这台计算机使用了300多个8080处理器,200多个8086处理器,加上现在1199厂的成品率低,仅此一项目就上百万元,换到后世得好几千万。 不过比起后世的超算动不动就是超过10万枚的处理器相比,那就规模就利可怜。 经过苏长空这么一分析,杨主任和这些专家坐不住了。 “长空,那岂不是咱们国内的超算的方向有问题了?”杨主任问。 “这个,这个……”苏长空支吾了起来。 倒不是苏长空不敢实话,而是这话他不好。 跟国外的一样,此时国内的计算机产业链也是在使用电路板这种规模集成电路块,船大不好调头啊! 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末一些留学生在国外还在使用打孔的计算机的原因,要知道此时的386都出来了,芯片多任务功能也出现,鼠标和键盘控制电脑已经相当的方便,个如脑都已经开始在国外流行了,而巨型计算机的调头却依旧这样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 所以,国内的改革虽然由于政策不一样可以快一点,不过也不能太快,毕竟银河1号计算机可是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寄托,要是直接否定,对国内的计算机势气打击会很大,只能慢慢来。 不过就在这时,冷雪又成功救了苏长空一次。 “拐洞幺,两架飞机已经进入测试域。” “杨主任,要不咱们一会再聊计算机的问题?”苏长空道。 “行,行,先忙正事。”杨主任点零头道。 此时大家又回到了控制上最大的一个屏幕。 “这个显示器好,直接把飞机的种类,速度,高速等数据直接显示出来。” “是啊,你看还分析飞机的大,将整个空域内的飞机都显示在上面,可比那种只有一点的雷达看着直观多了。” 专家也是边看边声交流。 苏长空听了大家话,也是得意了一把,于是拿起电话开始指挥。 “拐洞五,今测试开始后,由你自己结合计算机分析,发射导弹,不再由我发出指令。” “拐洞五收到!” 随着这一指令的下达,现场一下就安静了,大家就紧紧盯着雷达屏幕。 “1.2,1,5马赫……” 很快屏幕发生变化,两架歼7I,开始在空跑开始做出机动动作了。 “长空,怎么会事?”杨主任急问。 “杨主任,上次那种直来直去的追尾打法在实战中,人家可不会站在那让你打,今适当增加一点机动动作,更贴近实战。”苏长空道。 “有把握了吗?”杨主任突然问。 苏长空突然一愣,又了一句,“5成。” “足够了,这比十成都好。”杨主任道。 不过由于发射靶弹的歼I,不能给靶弹太大的初速,要不冷兵的霹雳3就会因为靶弹的速度太大追不上。 所两架歼7的机动动作不大。 此时的冷兵已经开始最后的加速了,得益于歼7I上安装的平显,让冷兵驾驶飞机的同时,能很快获知靶弹和自己飞机的情况。 随着着冷兵打开了加力,歼7I的速度开始上来了。 “长空,这个数据链真好使,安12传来的雷达数据自己飞机上雷达的可精准多了!” 安12上的数据对冷兵相当重要,因为最后发射时,冷兵基本上只能凭借计算机算出的发射时间,因为苏长空告诉冷兵,他必须在结果出来的数秒内完成发射。 由于这次试射要冷兵自己决定,在安12里的苏长空只能盯着各种数据,希望冷兵能超常发挥。 “拐洞幺,靶弹分离!”冷雪道。 “收到!继续监测!”苏长空刚完,兵已经达到2.4马赫。 此时所有人开始紧张了。 因为靶弹在最大速度时只有几秒中,如果在低速击中就没意义了。 此时大家的心里算是提到了嗓子眼了。 而在飞机上的冷兵也有些紧张了,因为目前的情况是靶弹脱离时,并不是上次那样在自己的正前方。 之所以这样想,因为冷兵发射的霹雳3是红外制导,最理想的攻击就是追尾攻击,那样靶弹尾部由于有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体,红外特征最大。 早期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就只追尾攻击。 而这次由于靶弹是在飞机作机动时投放。 虽然心里想的很多,可是冷兵没有犹豫。 再次从机舱里的多功能显示器上检查了武器的情况。 屏幕显示,导弹通电正常,红外制导头上的液氮制冷正常。 所有检查好后,冷兵打开了保险。 “嘀!” 耳机和平显上同时出现攻击信号。 冷兵没有犹豫,立马按下发射按钮。 飞机一抖,霹雳随即被发射了出去。 这下所有人都只做一件事,那就等,时间在此时似乎被拉长了,过得很慢很慢。 “打中了!” 饶是安12上的成员都是些领导和专家,也不禁的喊出声来。 随即,安12上向响起了庆贺的掌声。 “冷兵同志,祝贺你完成任务!”杨主任跟冷兵通羚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