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_第八百八十二章 以毒攻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八十二章 以毒攻毒 (第2/2页)

发现了一个特殊人物。

    秦中堂沉下脸,大喝道。

    被秦中堂点名的策彦和尚就是策彦周良,今年日本国朝贡团正使,上次他是副使,与夷务大臣秦德威认识了。

    自从策彦周良抵达宁波登岸后,由于种种原因,一是九艘贡船不符管教沦为倭寇,二是嘉靖皇帝昏迷,导致策彦周良一直滞留在宁波。

    如今听到秦中堂毫不客气的点名,策彦周良连忙排众而出,大礼参拜。

    秦中堂厉声训斥道:「去年念及尔国所求,本中堂多发了些勘合,原本想着让尔国可以多得些大明器物,也好感念大明天恩!

    孰料竟然有三批九船,假借朝贡而来,却泛海为寇!你这个正使是怎么当的?你们倭国就是这样忘恩负义?」

    听到这句,本地乡绅都对策彦周良怒目而视,如果不是你们倭人作乱,秦中堂也不至于来浙江!有九艘贡船千余人变成倭寇,造成了近些年最大的倭乱,如今还在福建一带抢掠。

    朝廷追究责任时,追究到了主张扩大对倭国贸易的秦中堂头上,于是秦中堂被迫亲自收拾局面,这就是秦中堂来东南的直接导火索!

    策彦周良连忙开口解释,旁边通事翻译说:「在下也是别有苦衷,勘合发的多了,难免

    各家鱼龙混杂。

    在下名为正使,其实根本约束不了各批贡船,那三批九艘都是萨摩....."

    秦中堂打断了策彦周良的解释,挥了挥手道:

    策彦周良无奈的叹口气,转身离开了。

    在此之后,其他各色人等才轮番上前拜见秦中堂。本地士绅中,打头的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秦中堂就皱了皱眉头,凭借丰富的斗争经验,一看这老头的年纪,就知道来者不善。

    在这时代的社会习俗中,敬老也是一个很核心的礼节。比如乡里纠纷,很多时候都由年纪最长的人出面调解,所以才有这个词。

    地方官员对于本地老人,按惯例也会给点体面,不能太过于刻薄。

    出面迎接官员驾到的士绅代表,一般都是中坚力量,很少有这种七老八十的人出来折腾。所以秦中堂看到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心里立刻就拉响了警报。

    说难听点,就算这七十多岁的老头啥都不干,直接栽倒在自己面前,那传了出去也说不清!

    沈知府作为,在旁边一番介绍,这老头姓杨名美璜,是个退休官员,原来也做到过四品的。只听姓氏就知道,这位杨美璜老先生必定是四大家族之一杨家的了。

    杨家从成化朝开始,就是宁波城四大家族之首。

    因为当时杨家出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同代兄弟出了五个进士,号称为,在当时也是极其哄动,然后杨家就成了四大家族之首。

    杨美璜老先生的祖父,就是里的一个,而他的父亲也是中进士并做官,堪称是官宦世家,世代簪缨。

    这样的人在本地算是德高望重了,乡绅里最有名望的人之一,所以出现在这里,可以说代表的就是本地人。

    秦德威其实不想搭理这种所谓乡贤名宿,礼节性打完招呼就想走人了。

    但杨老先生却主动攀谈道:

    秦德威面不改色的答道:

    杨美璜肯定不认为这是实话,但也没证据拆穿,又问道:

    秦德威答道:

    杨美璜又比较隐晦的劝道:「虽然三江口前几日出了些乱子,其实围绕的都是几千匹丝绸的生意而已。

    老夫以为,和气才能生财,大张旗鼓不是长久之道。」

    秦德威诧异的反问道:杨老先生也很想反问一句,难道不是?

    便不阴不阳的顶了一句:

    你秦德威明显是想走私捞钱,但你不按规矩来把事情搞大了!现在对你秦德威最好的办法,就是息事宁人!

    走私这种事,可做不可说,你秦德威在嘴上吵吵个没完,就是最坏的行为!

    就算你秦德威来宁波别有居心,但拿走私被阻当借口,对你秦德威的声誉也不好。

    秦中堂对众人叹道:

    不知别人怎么想的,但夹在中间和稀泥的

    沈知府松了口气,看来秦中堂也是想打圆场了?

    其实息事宁人是最好的,这件事闹大了,对谁都没有好处,难道你秦中堂为了几千匹丝绸的事情大闹一场,就有脸了?

    杨老先生微微得意,捻了几下胡子,刚想倚老卖老的再说几句。

    却见秦中堂脸色突然变得气愤,怒道:「让本官愤慨的是,有官船被烧!你们宁波府三江口的牙行竟

    敢如此大胆,一言不合就烧我幕府的官船!

    这件事性质十分恶劣,必须要严查到底!这次敢烧载货官船,下次就敢烧本中堂座船了!」杨老先生:「....."

    在不要脸这方面,他一个七十多的老人,竟然输给了一个二十多的年轻人!

    秦德威环顾四周,沈知府禀报说:

    秦德威冷冷的问沈知府看向了宁波卫指挥使刘玠。

    众人很直观地感受到,秦中堂真的是来者不善,简直就是一个个的轮番点艹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