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_第九百一十八章 新的阶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一十八章 新的阶段 (第2/2页)

有可能多出变数。

    秦中堂三思过后,放下信件,开口道:

    吴承恩便捧着战报,继续对众人说:

    少年版戚继光像个网文主角,随身带着老爷爷,去了义乌募兵。

    因为秦中堂拨款充裕,再加上戚老爹亲自出面做工作,所以招兵数目比历史上多了不少,足足招了五千人。

    然后训练到今年开春,又被一声令下,调到定海卫和昌国卫部署。

    随即就是轮番登上双屿岛,守株待兔一样的与前来停靠补给的倭寇厮杀,目前战绩还是很好看的。

    而且到双屿岛补给的倭寇,大多数是要准备侵扰宁波、浙北沿海的,在双屿岛被剿灭,也算是让近期浙北、浙东海岸暂时得到安宁。

    秦中堂对吴承恩询问道。

    吴承恩答道:

    秦德威点点头:

    现在秦德威大半年准备出来的部署是这样,戚家父子带着义乌营,驻守在宁波;俞大猷带着广西土兵,驻守在浙南台州温州。

    而卢镗回了福建,带着那些精选出来的、经过攻打双屿岛磨练的战兵,驻守在闽南漳州泉州。

    这个部署说起来似乎面面俱到,加起来也有一万几千精锐,似乎也不算少,其实还是远远不够。

    主要是东南海岸线是在太长了,一万几千精锐相对于长达万里的海岸线,就很稀薄了。

    而且东南海岸线十分曲折,能停靠船只的港湾也实在太多了,秦中堂也没本事在每一处港湾都部署上能打的精锐。

    而且这些精锐,主要应对的是大股倭寇,总不能随便出现几十上百倭寇,就要跨地域动用大军出征。

    所以除了卢、戚、俞这三支兵力驻扎的地方,其他防线还是只能依靠原有卫所。

    如果那些卫所还能打,或者有御寇的心思,也就不至于形成倭寇之患了。

    秦中堂也心知肚明,很多沿海的军民为了赚钱,甚至会给倭寇提供后勤补给。

    不然原本历史上,动辄成千上万倭寇集结攻打城池,吃喝从哪里来的?

    秦中堂一锤定音的说。

    吴承恩看了看其他幕僚,没人说话,便又对秦德威道:

    都这么熟了,大家很清楚秦中堂这语气并不是征询意见,而是有了新的想法,要公布出来让大家执行。所以别多嘴,带着耳朵听就是了。

    秦德威若有所思的说:

    这个悬赏听起来很重磅,众幕僚都愣了愣,陷入了沉思。

    众所周知,在秦中堂的竭力打造下,双屿岛肯定要成为东南丝绸贸易的中心枢纽。

    在这个前提下,秦中堂开出的条件诱惑性还是不错的。每个倭寇人头能换来五匹丝绸的差价,核算下来,能值个三四两银子,关键是这笔钱也不用官府掏现金。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优先获得贸易权,综合起来还是很吸引人的。

    有人有点担心的说:

    秦中堂反问道:

    众人终于明白了秦中堂的思路,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这个政策出台后,一个人头等价三四两,只怕东海要变成修罗场。

    就算那些偷偷停靠在海岸港湾的人,也不那么安全了,随时有可能被收割人头。

    吴承恩忍不住问道:

    秦德威便强调说:

    反正就是一个词,鼓励互杀!东海上互杀的越激烈,沿海陆上越安全。

    剿寇不只是打军事仗,还可以打经济仗,羊毛出在羊身上,秦中堂所拿出来的,只是原来走私行业的利润,本来也不算是朝廷官府的钱。

    如果能让海上大大小小势力包括倭寇在内,陷入互相残杀的把戏,那陆地海防压力自然也就减轻了。

    等众人消化完,秦中堂又说:

    吴承恩好奇的问:

    秦中堂简单了

    说句:

    众人算是彻底明白了,先让海上互相乱杀一通,剩下的都是能打的可用之人。

    而且还要求是在陆地上有跟脚的,才可以登记成功,获得合法授权。

    反正幕府就是秦中堂的一言堂,秦中堂想做的事情,别人最多也就是帮忙查漏补缺。

    本该要散场了,但列席会议的徐老三却又开口道:

    徐世安和卢镗是一起攻打双屿岛的,也算是结下了交情,所以他帮着卢镗传话也不稀奇。

    秦德威奇怪的说:

    徐老三答道:

    秦德威想了想,点头道:「也可以!双屿岛这边背靠江南腹地,以丝绸为主,月港那边可以茶叶为主。

    东海如此广阔,东洋西洋需求又如此大,完全容纳的下另一个双屿岛。

    o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