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6章,毒气,鏖战和同意 (第2/2页)
此同时,狮脑山上的八路军,趁着空隙,也在探讨商量怎么对付敌人的飞机。 战士们七嘴八舌,提出各自的看法。 有个战士说:“咱们能不能用步枪,把飞机打下来呢?” 这当然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红军历史上用步枪打下飞机的,第一个例子是在1932年7月下旬的一天。 那会儿,红军大学学员在演习期间,遭到几架粤系军阀飞机袭击,当场伤亡数人。 当时一个叫王文礼的学员枪法非常精湛,使用一支法国步枪,在第二次尝试的时候,击中了一架飞机的油箱,该机起火后坠毁爆炸。 之后的日子里,也还有两三个案例。 但是,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运气好打中了油箱。 更多的,是无功而返的,没有被记载下来。 所以结论是:步枪打飞机,大概率浪费子弹。小概率打中了,也是打的不要紧的位置。 对了,步枪的有效射程基本六七百米,最大射程一千米。 想要碰碰运气,那还是在敌人飞机低空飞行的情况下,才有机会。 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排长说:“步枪还是留着打鬼子。 咱们把一部分轻重机枪,朝着天空架起来,可以当防空的设备来用,说不定能把敌人的飞机打下来。 即便一架也没有打下来,也能产生很大的威胁,让小鬼子的飞机不敢飞得那么低。 飞得高了就瞄不准了,对咱们的威胁也就小了。” 重机枪射程远,有效射程一两千米,射速高、威力大,而且靠弹带或弹链供弹,几挺重机枪就可以形成密集的火力网。 对于低空飞行的飞机来说,确实有不小的威胁。如此才是靠谱的做法,团长当时就表示赞同。 不过重机枪数量比较少,还要面对正面敌人的压力。 到时候能够抽出来,应对天空上敌人飞机的,也就那么三四挺。 防压力还是很大的。 有个年龄小的战士,突然提议到:“敌人的飞机飞得不高,我们能不能用手榴弹扔出去,把敌人的飞机打下来?” 手榴弹炸飞机? 听的人都是一愣,这孩子不是没睡醒吧? 手榴弹炸飞机那当然是有可能的,他们旅长当年还是团长时,带队突击的阳明堡机场,用手榴弹炸掉了敌人二十四架飞机。 可那些飞机都是在地上的,飞在天上的你想用手榴弹炸, 也不说天方夜谭,但那个几率,比用步枪打下来还不靠谱。 首先,他们使用的手榴弹杀伤半径,最多算是十米。 投掷距离平均水平就是个七八十米。 就算是垂直投射,那也得敌人的飞机降到低空,离地一百米的距离上,才会被投掷的手榴弹够得着。 还有手榴弹投掷提前量的问题,即便爆炸了产生的碎片,有没有几率够得着飞机的油箱? 就是够着了,也可能是打的漏油,也不一定会产生爆炸。 而且,手榴弹投掷的高度不够,爆炸产生的碎片还有可能落到自己头上。 试图用手榴弹炸飞机,是一件很浪费,且得不偿失的事情。 小战士听了团长的一顿分析,羞涩的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笑了。 下午,日军再次发起进攻。 从太原出动二十架飞机,在我阵地上空盘旋,并进行低空扫射和轰炸。 早有准备的八路军战士,立刻用几架重机枪,组成了一张火力网,给嚣张的敌人一个猛击。 虽然没有把飞机打下来,但重机枪的子弹还是给飞机造成了损伤,使得敌人不敢太过靠近。 飞机在天上狂轰乱炸掩护,山下的日军分多路向狮脑山发起进攻。 敌人越来越近,其中一路日军逼近三营守卫的阵地时,三营指战员跃出工事,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这是八路军惯用的办法,当敌我纠缠在一块时,敌人的火力就难以发挥了。 论拼刺刀,中国人是小鬼子的祖宗。 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焦灼的血战至夜幕降临,三营的战士将敌人赶下了山。 但是向一营阵地进攻的日军,仍在山腰顽抗,试图切断一营与团部的联系,聚歼一营。 打开西援正太路的通道。 刘团长识破敌人的阴谋,命令担任预备队的二营,派一个连增援一营。 奉命增援的第六连,分三路向山腰移动,与敌人冲杀在一起,在一营的联合打击下,数百日寇慌忙撤退,逃回阳泉。 夜里,坚守狮脑山的部队,接到八路军总部的嘉奖令,十四团上下受到很大鼓舞。 同时,总部要求部队坚守狮地山,坚决阻滞敌军向正太路增援的企图,保证破击战役的彻底胜利。 而在电报上还有一行字:“经过论证,同意你部进攻阳泉。” 尽管设想非常大胆,但八路军从来就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 什么事情都要有个第一回嘛! PS:毒气弹的资料,只写了冰山一角。 其实有很多。 而且遭受了毒气攻击的军民非常惨,那时候可没有今天的医疗条件。 想了解鬼子有多丧心病狂,可以搜731部队。各种惨无人道的活人实验。 不多说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