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一章 分道进军 (第2/2页)
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一开口,就让众懂诗的大臣愣了愣。 某大臣暗道:按理说…陛下应该是懂诗的,怎么一开口,又像是不懂诗的,不过这‘把酒问青天’,却有豪迈之情! “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群臣:“???” 虽说汉诗不那么拘于格式和韵调,但也没人这么作诗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旁护卫的蹇硕暗暗觉得不妙:乘虚御风?陛下莫不是想修仙? 使不得! 好不容易开始干正事,怎么可以再烧丹呢? 让我看看是哪个妖道捣鬼!?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之,刘宏半唱半读的词,在群臣听来,根本就不是诗,调子也和乐府歌差得挺远。 不能说不好,相反,无论是意境还是气势还是思想,都是上佳,但是这风格… 与时下格格不入! 当然刘宏也知道这点。 但是,刘宏也知道自己是皇帝。 格式什么的,在刘宏这种权威之下,能算什么? 群臣咂摸了一会儿,越想越觉得有味道! 但是守旧的心,让他们矜持的不敢夸耀出声。 “好诗、好歌,真是妙啊!”坐席之外,忽然有一个老者过来,一边鼓掌一边走过来。 有侍卫上前呵斥道:“非朝臣,不得入席!” 刘宏连忙制止道:“不用阻拦!” 好不容易有一个懂的人,就不能让他过来吹吹朕么! 那老者走过来,四周扫了一圈问:“敢问,刚才是何人所唱!?” 刘宏一看老者,嚯! 还是个故人! 认识的熟人呐,怪不得这么懂行! 刘宏问道:“莫不是蔡伯喈?” 群臣一听到这个名字,也是大惊失色。 来者不是旁人,正是蔡邕。 之前听他远避江海,没想到今天在雒阳见到他了! “噫?正是老夫,没想到老夫离开国都这么久,还有人记得老夫,呵呵呵…呃!?” 蔡邕捋着胡须笑笑,看着面前的识货青年,他忽然哽住了! “你…你…陛下???” 刘宏点了点头道:“是朕没错,刚才那词,也是朕唱的,伯喈当世文魁,以为此词如何!?” 蔡邕尴尬地笑笑,随即正色道:“风格虽与时下作品不同,但无疑是极好的!不…甚至来说,自光武皇帝而下,无有诗文能出其右!尤其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哎…我辗转千里,看惯生死别离,终究没能悟出这句话来,早知如此,我…哎!” “嘶…” 若论诗文,在座的没有一个能打的,除了蔡邕。 蔡邕都这么评论刘宏了,那只能说…刘宏作得的确很好! 刘宏特地加了一案几一席位,让白身的蔡邕列坐其次,有了蔡邕,这饮酒行令,更多了几分乐趣和唏嘘! …… …… 而在出征的大军那边,中秋节只是一次短暂的休憩,顺便调动士卒的积极性。 过完了,还是要行军的。 现在,曹cao和孙坚两军即将抵到浍水。 按照既定的路线,他们即将分道行进。 这一次,没有走大路,因为要避开耳目,所以大军走的不是出函谷关走渑池到大阳再往北。这是大路,行军途中,但凡董卓有点心,都不难发现这么大规模的行军。 故舍弃大路。 在雒阳的时候,看过舆图,再集结曹cao及其幕僚、孙坚及其幕僚、荀彧、荀攸、卢植等人之力,想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不出函谷关! 出了雒阳西边一点儿的谷城,直接往西北,走青要山、王屋山中间,直通东垣县。往西北,过斗龙沟,最终抵达浍水中上游。 在这里,曹cao和孙坚将分为两道。孙坚率步卒,沿着浍水,溯游直上。而曹cao则南下走桥儿沟。 浍水,离董卓驻扎的地方已经很近了! 必须得小心翼翼。 为了陛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