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六章 有预警机就是好 (第2/2页)
有太大的损失,那日本本土就绝对是安全的。因为支那不会在留下对己方登陆部队有极大威胁的联合舰队的前提下,发动对日本的登陆作战。 就这样,待着一丝不安与庆幸,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驶离港口,朝着澳大利亚而去。 一直监视着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中国方面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其离港的消息。 当时的参谋们最初的判断是日本人要主动和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进行主力决战,但想想日本人不会傻到在明知有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前车之鉴的情况下还这么傻乎乎的主动送上门来找死,多半是主动避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的锋芒。 这么一想,还真的有这种可能/性。 于是中国的侦察机、预警机紧急出动,开始大范围查找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位置。 甚至是在太平洋上对WPSA所属国的商船进行攻击的潜艇都收到了查找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位置的命令。 当然了,这也造成从夏威夷群岛返航的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不得不分散了一下舰队队型,扩大搜索范围。 在本土的两支纪念级航母战斗群也提前出港,在大海上进行搜索。 留守本土的两支纪念级航母战斗群出港的消息自然被有心人通知了日本。 日本得知此消息后顿时深感不妙——难道支那人知道联合舰队出航了?这不可能啊!舰队出港的时间是夜间,而且还进行了戒烟,就算是港口有支那人的间谍,那也看不到啊! 怀着深深地不安,日本高层对联合舰队发去了一封密电,将这一情况告知。在密电的最后还告知,除非到了紧要关头,否则绝对不能打破无线电静默。 收到密电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顿时感觉这次南下危险重重,要是被支那人发现了,那就意味着灾难来临。
于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加快了南下的速度,并且也在祈祷千万不要被支那人发现。 FYJ-3(三)预警机依靠自己拿强大的续航能力,在FZD-13(十三)战斗机的掩护下,深入西太平洋进行侦查。 早在出击前,中国的参谋人员就判断日本联合舰队最有可能的动态就是南下到菲律宾,甚至是澳大利亚。 因为日本人不可能让自己手上这张王牌就这么损失掉,让这支舰队留在本土危险是在太大,大到日本承受不了的地步;而南下就很好了,可以远离中国海军的打击范围。即使有一天中国海军大举南下,这支舰队甚至还可以到美国西海岸,去组成美日联合舰队。 就这样,日本联合舰队一方面保持无线电静默,另一方面则以比经济时速稍高的速度南下。 他们丝毫不知道,在他们雷达探测不到的地方,一架FYJ-3(三)预警机正死死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这就是预警机的好处,可以在天空中探测到数百公里远的空中目标。而不像地面雷达那样,受到地形和地球曲率的限制,导致探空范围有限。 别看后世说什么某型地面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高达上千公里,但那只是针对高空飞行器,对低空、超低空飞行器的探测距离是有限的。 雷达向四周发出雷达/波,通过传回的雷达/波/来确定物体与雷达的方向、距离。 由于雷达在地面(或海面),其发出的雷达/波/呈现出一个半球形。再加上山脉的阻挡、地球曲率的影响,这种半球形并不完整。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探测范围是一个火炬。 而预警机就不一样了,由于雷达在空中,其发出的雷达/波/基本上呈现出一个规则的球形。虽然也会受到山脉的阻挡、地球曲率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要小很多。这个球形还是比较完整的。 由于预警机的这点优势,只要有少数几架预警机,就能构建一道看不见的空中预警网,只要进入这张网里,敌人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说起预警机,后世的PLA可谓是有喜有悲。 先是海湾战争打醒了PLA,让PLA意识到自己与美国的差距,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建军之路。以前因为一些原因放弃的计划纷纷重新上马,直到近二十年后才结出果实。 后来由于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危/机,当时都准备对/台动武的PLA由于美国的横加干涉和自己内部的泄密,导致没能实现国家统一。 经历了这两件事,PLA是痛定思痛,将大量财物投入到军备研发和购买中。 而预警机就是重中之重。 那时候PLA准备从以色列那里购买费尔康预警机上的雷达等电子设备,然后装在自己的伊尔-76(七六)运输机上,从而拥有自己的预警机。可是由于美国的干涉,以色列在只交付了一套设备的情况下毁约了。 PLA由此开始了独/立研制预警机的历程。 好在经过多年努力,PLA终于有了自己的预警机。 只不过受制于平台,PLA预警机的数量有限,而且在滞空时间等方面还与美国有不小差距。 可不管怎么说,PLA终于有了自己的预警机,在天空获得了和美国几乎一致的预警能力。 这一时空,中国拥有了全世界都还没有的预警机,在天空张开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这张网直接照在了没有丝毫察觉的日本联合舰队头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