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海禁弊论 (第1/2页)
隆庆元年二月十九日,大明报社正式成立,为正五品建制。并以翰林院修撰申时行暂时署理报社之事,翰林院编修余有丁为总编辑,从各部院划转了部分书吏去报社任职,可以说,此时的报社是并未怎么受到朝廷上下的重视。 报社所发报纸称《大明公报》,又简称“明报”,以“天下为公”为宗旨,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意,每十日一刊,其内容分为天下要闻、政论、学术理论、民生之事。 又发副刊“京报”,每五日一刊,内容以京城要闻、戏剧小说、行业信息为主。其内容来源则主要为约稿、采编及作者主动投稿。 报社的设立颇有一番波折。 在张居正拿着他修改过的办报条文及报法送至内阁商议时,众阁臣之间便进行了一番争论。 诸位阁臣争论的不是是否设立报社的问题,而是报社归属及官员人选的问题。 虽然因遗诏之事,四位阁臣之间闹得很不愉快,但无论是徐阶还是郭朴、高拱,都对办报之事深感兴趣,并一致同意报社的设立,李春芳这个老好人自然也无异议。显然,他们都意识到报纸的价值。 徐阶认为报社应隶属于翰林院,以院中的翰林为报纸编撰者;而高拱、郭朴则认为报社应设立在礼部之下,以礼部掌教化之事为由。 对于报社官员问题,徐阶与高拱也各有人选。 后张居正道,大明报社为朝廷官方报社,代朝廷立言,岂能以部院领之? 建议报社应单独设立,各部院可自行单独办报,但所办报纸只能登载其职权范围内之事。并建议以左春芳左庶子申时行掌大明报社。 四位阁臣经过商议后,均同意了张居正的建议。 大明报社成立之事,在经过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后,送予六科时,引起科道言官一片哗然。 六科封驳了奏章,并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 一些六科给事中、各道御史纷纷上书,以报社有违祖制,若民间效仿容易扰乱人心,又浪费钱财为由,反对设立报社。 但在内阁的全力支持和各部院一些有识之士据理力争之下,大明报社最终顺利成立。 ~~~ 张敬修得知大明报社顺利成立,心中颇为振奋。若非现在是隆庆帝朱载坖当政,要设立大明报社绝非易事。 兴奋之下,张敬修想到倭寇之患及隆庆开关,对即将进行的院试都不在准备,而是苦思数天,写下了《海禁弊论》,投稿到大明报社。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海贸之利,利可十倍,因海禁不开,致私市不止,而朝廷却无一利” “因海禁故,与海外交流断绝,固步自封,长此以往,我朝恐成井底之蛙”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故开海禁,则倭寇自除” “开海禁,设海关,制税法,规范海市,收取关税,则朝廷亦可得海贸之利” “与海外互通有无,则海外各国必愈加心慕我天朝上国,我大明亦可威加海外” ...... 大明报社内,余有丁拿着张敬修所作的《海禁弊论》,心中感触颇深。 他本就是宁波府鄞县人,对海禁之弊也深有体会。 “汝默,你且看看此文。此文述情陈事,言语平易,但理据通顺,又有实策,发人深省,堪称政论佳作啊。”余有丁拿着文章对申时行感叹道。 闻言,申时行笑着问道:“哦?甚么好文能得入丙仲兄之眼?” 当下,申时行从余有丁手中接过文章,凝眉读之。 半晌之后,申时行对余有丁叹道:“此文针砭时弊,辞能达意,可谓尽刺海禁之弊!” 又问道:“作此文必长居海滨者,丙仲兄可知为何人所作?” 余有丁抚须笑而不语。 见状,申时行笑道:“莫非是丙仲兄新作,倒拿来诓我。” “此少宗伯之子张敬修所作,特托我投稿至报社。”余有丁话语中微微有些得意。 毕竟,他也勉强算得上是张敬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