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5章 德芸书馆  (第1/1页)
    车子平稳,穿梭在四九城。    不时,兜兜转转地竟然驶回了天桥园子。    不是说去个什么地方么,怎么回来了?    唐云风心中纳闷,却并未多问,照应着长辈下车。    他扶着金爷正往园子里走,不料郭德刚却指向斜对角的一间小楼。    招呼道:“老爷,少爷,这边。”    说完,率先“噔噔噔”的迈步上台阶,从兜里掏钥匙开门。    唐云风突然想起来,这是未来德芸书馆的位置。    不是吧,现在就安排上了?    果然,“咔擦”一声,大门应声而开。    屋子许是空置了许久,隐隐散发着一股霉味。    “进来瞧瞧!”    金爷不懂,郭德刚未说,唐云风看破不说破,爷仨相跟着进屋。    就一层门脸,面积也不大,顶多百来平米,比对面的德芸社园子小多了。    郭德刚道:“老爹,这门脸我赁下来了,您看看。”    此刻屋子里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几眼便扫完。    金爷疑惑道:“小五,这面脸你赁下来干嘛使的呀?”    “嘿嘿,开书场!”郭德刚献宝似的笑道。    “哟,书场?”金爷一惊,眼睛都亮了。    郭德刚拉住金爷的手,解释道:“老爹,慧儿跟我说,每回家去都看您没精神头,我就琢磨着开个书场,您得空便来说上一段半段的。平日呢,咱班子里会说书的也不少,大家也好有个地方练练手艺。”    “哎呀,好,这主意正,我准时常来,哈哈。”    金爷来劲了,松开郭德刚的手,开始溜达着规划。    “嗯,这正中可以架一个火炉子,上面搁一个大茶壶,抽个烟卷、旱烟的,点个火方便,喝个茶也方便。”    “再摆上四方桌,茶水、花生、瓜子、山楂片、糖、萝卜……嘿,味道得挑好的。”    “桌子?桌子,我看下能搁下几张,一、二、三……”    老爷子侃侃而谈,规划得很认真。    他这还真不是瞎指挥,津城不少老艺人的书场里都是这样归置的。    这是老书场的味道。    嗑着咸香瓜子,吸溜着滚开热茶,伴随着火盆里“哔哔啵啵”地碳声,上下五千年的英雄人物、奇闻轶事,便在说书人的嘴里娓娓道来。    嘿,那叫一个有意思哟!    一坐大半天,愣是半点都不乏。    有些上年纪的老听众,实在熬不住,便整场垂头瞌睡。    奇怪的是,他却能不失时机地在节骨眼儿上叫声好,然后低下头继续瞌睡。    你说他真睡着了没?    熟悉的场子,熟悉的味道,多少人心中的回忆。    然而,车轮滚滚,历史前行,加之不同地界,不同做派。    它也只能成为回忆了。    津城水陆交汇,南来北往,多得是市井之气。    而四九城,则是天子脚下,皇气照拂,多得是家国天下的大气。    最直接的,听听出租车师傅跟你唠什么,就明白了。    曲艺界艺人当中,同样如此。    相声艺人上台使活,两地的包袱风格,同样能明显听得出来。    等金爷过完了嘴瘾,郭德刚连忙上前。    “老爹,这些杂事儿呀,可不能再让您cao心了,都有我们晚辈来铺排呢。”    江湖人一点即透,金爷明白了。    但他并不倔:“哈哈哈,好!”    只要有场子能耍耍活儿,其他的都不重要。    唐云风站在旁边,不说话,但心中了然。    将士的最高荣誉,是战死沙场。    艺人的最好安慰,便是不离开舞台。    那是活下去,活得有劲儿的动力。    唐云风正琢磨着,郭德刚却对他交待道:“少爷,我今晚就得走,往后这边你也得多照应,尤其是你师爷,你可得照顾好喽。”    这消息倒是突然。    唐云风拱手应道:“好的,师父,您放心,我理会的。”    “哈哈哈,我身子骨可硬朗着呢,不需要照顾。”金爷笑道。    郭德刚关心道:“我担心的就是这个,老爹,您这都七十六了,指点指点晚辈便成,可不许赖在台上不下来。”    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金爷在津城自己的书场里演出时,那都是一说两个半钟的活。    半点都不服老。    此刻话已点明,金爷这应声还真犹豫了。    唐云风笑道:“师父您放心,师爷不下台,我就把椅子给他撤喽。”    “哈哈哈,臭小子,你敢!”    爷仨正乐着,王慧突然打门外进来。    “呀,你们都在呐,我说怎么门开着呢?”    “老爷子,您这精神头可太好了。”    “师娘辛苦!”    打完招呼,王慧朝门外喊道:“辛苦大家把东西往里搬,手脚轻点,别磕坏喽。”    唐云风这才发现,门口不知何时来了一辆大卡车,师傅们正搭着手往下卸运桌椅、板材。    郭德刚问道:“慧儿,东西都买回来了?”    “嗯,都齐了,搭舞台的师傅也请了回来。”    这边交给王慧张罗,师徒俩扶着金爷回到了天桥园子。    休息室里,郭德刚正在向金爷请教,开书场的经验。    这方便,老爷子可绝对是行家里手。    打小,他父亲便是黏箔,也就是开书馆的人。    正因如此,他才入得曲艺行,一混就是一辈子。    俩老聊得热闹,旁边的唐云风照应着茶水,心思同样琢磨开了。    不得不说。    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个好消息。    传统手艺,离开了舞台,没有能练得出来的。    自己跟师父学习评书,已然有些日子。    梁子、柁子、扣子、书道儿等等各种基本门道,也都略知一二。    但也仅仅是初步掌握了,再往上便不是靠学能行的。    那得练。    光说不练假把式。    相声也好,评书也罢,易学难精,最后能耐的高低都在于此。    现在德芸书馆一开,那自己不是正好么?    而且就相声手艺来说,它可是一门土匪式的艺术。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不从此路过,也得留下一点买路财。    纵观相声门的名家大蔓儿,无一不是博学多精,肚囊宽的人物。    甭管什么艺术,都拿来借鉴、运用,这才能闯出自己偌大的名头。    这条路子不用怀疑,这是相声名家的必走之路。    到了唐云风自己这里。    口技、评书,正是其中的强大助力。    但口技还好,他有机会,便能借相声舞台使活练手。    可评书不行。    即便它的舞台,比相声舞台还要简单。    但它的演出氛围,可就太讲究了。    一段相声,一段评书的表演,根本不可能。    前后一搭,唐云风琢磨得很明白。    德芸书馆,自己得上,而且还得使出彩儿来。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便是开自己的新书。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不过,新人开新书,里面的讲究更多,这得谨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