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七章 梁子秋之母 (第1/2页)
中年人名叫梁奇。 梁子秋作为寒门子弟,在梁家村里,读书成绩最好。 引起了梁奇的注意。 他觉得梁子秋身为读书人,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便向宋氏讲解了一番求学的好处。 若能读成,未来他也算是梁子秋的恩人。 于是便让宋氏把梁子秋送到洛阳国子监去求学。 至于为何不在长安的国子监求学,原因自然是因为长安乃是古都,世家贵族根深蒂固,国子监被世家把持。 里面一个寒门子弟都没有! 唯有洛阳国子监,在老杨的扶持之下,收揽了大量寒门子弟。 所以梁子秋才从长安前往洛阳,这一求学,便是八年。 原本每月梁子秋都会寄信回到家中,但大业十四年开春以来,梁子秋就仿佛失踪了一般。 “宋婶,我让人去洛阳打探过了,在今年立春的时候,洛阳国子监的学生都被李密谋害了,全部都死了,梁家已经绝后了,你替梁家守着田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梁奇盯着宋氏,皱眉说道。 宋氏闻言,身躯一颤。 似这等话,她不知听过多少遍了。 疯狂摇头道:“不……不不……不会的,子秋性子和善,佛菩萨会保佑他的!他他……一定不会出事!” 作为古都长安,在杨坚时期,便曾大兴土木,修建大量寺庙。 并且鼓吹佛教。 所以在长安,佛教的信徒很多。 仅仅是兴修的寺庙,便有十余座之多! 见宋氏如此固执,梁奇神情一冷,哼道:“宋婶,不管梁子秋有没有出事,反正牙侩的人明天就会过来,要么还钱,要么用田宅抵押,你好自为之吧。” 说完,他便拂袖离去了。 只留下宋氏一人在河边捣衣。 快速把衣服捣完,她便急急忙忙赶回了梁家村。 开始向村里的各家各户借钱。 …… 梁家村,位于长安城郊。 村中多不富裕,大多数是种地的农户,传承者祖产,一直以种地为生。 而在今年,大旱刚过,梁家村的村民好不容易顶过了几个月的旱灾…… 身上都没什么存钱。 宋氏每家每户登门哀求,竟是一分钱都没有借到。 “我说宋氏,梁子秋回不来了,你替梁家守着祖产也没有意义了,不如把它们变卖了,还完债自己再改嫁去吧。”梁家村的里正梁德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劝说道。 可宋氏却固执的摇着头:“我……我知道里正是好心,但我儿求学八载,还未回家,我就算要变卖祖产,要改嫁,也要等他回来再说。” “我只是普通农妇,不知道什么大道理,只知道从一而终,若我儿回来,发现祖产都没了……”说着说着,原本倔强的宋氏,忽然泪流满面,哽咽啜泣了起来:“我……我真的没有脸面去见他九泉之下的爹了……” 梁德轻叹了一声,犹豫片刻,从袖中拿出了一百文钱,交给了宋氏:“如今大旱刚过,平日里若是丰收年,你或许能借到十八贯钱,但今年……” 说完,梁德叹息了一声。 宋氏缓缓擦去了眼角的泪水,朝着梁德千恩万谢,拿着钱,继续去筹钱。 如今,已是深夜。 但她还是不耐其烦地敲开梁家村每家每户的门,向他们借钱。 “我儿去洛阳读书了,待他读书有成回来,一定会感激你们的。” 可村民们都不买账,有的直接把门关上了,有的更是出言讥讽:“你儿子早已被李密杀死了,此事早已传遍了洛阳,借了你,他怎么还钱?” “有这工夫,你不如回去清点下梁家的祖产,看看能卖多少钱,够不够还债的!” …… 在这一夜间,除了里正梁德外,没有一个人借给了她钱。 宋氏遭受了无数嘲讽,经历了人间冷暖后,回到自家房子里,原本佝偻的身躯,像是又苍老的十岁一般。 握着那仅剩的一百文钱,她紧咬着下唇,渗出了血而不自知。 “我儿没死……我儿没死……”她不断喃喃着这么几句话。 …… 次日。 一大清早。 牙侩的人便带着一群人赶到了宋氏家门口。 为首的叫崔孤,正拿着一本账目,仔细翻找了借贷数额后,沉吟道:“梁宋氏,为资助儿子读书求学,借贷十贯。” 而算上利息这些,八年下去,已经达到了十八贯之多。 实际上,他们这个借贷,并不算是什么高利贷。 梁奇当年给宋氏介绍的时候,还是好心的。 介绍的是官牙。 牙侩,自古以来便分为官牙和私牙。 牙者,以嘴说话,取买卖之意。 总而言之,各种买卖,都能在牙侩里找到。 想要买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