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_第六百八十章人才(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八十章人才(二) (第2/2页)

忘本。

    而是想要超越原本的国家,就得剑走偏锋,不然不过是照猫画虎,一直在跟着大明的脚步在前进。

    连赶上都很吃力。

    又怎么可能超越。

    崇祯怔怔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夸夸而谈。

    其中说的都是他这些天想到的东西,只能说,人一旦开阔了眼界,站在同一个高度上,智慧是没有高下可分的。

    崇祯自己能够想到,旁人也能够想到。

    更何况,看高岩这么说,显然不是他一人这么想。

    而是随同而来的一些学者们,也是这么想。

    只能说,崇祯在当年,还是给一些人种下了一颗叫做科学的种子的。

    不然,就是有的人看到了,也不一定能够想得到。

    还会自大的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走上了歪路。

    还有自己的才是最正确的。

    说起李寄,高岩就不由的看向了长安城东边的方向,雕刻的人物雕像。

    那是徐霞客的模样。

    大明是怎么对待徐霞客的,高岩不是很清楚,可在他的大顺,这样的人足以提升整个国家,对外面的形象问题。

    徐霞客本来是在去世的时候,想要回到大明的山阴的。

    可最后还是葬在了澳洲这片土地上。

    不过,在这里,高岩也弄了一个叫做山阴的县城。

    虽然现在还是一个小镇子的规模。

    距离长安城还很远,可在修通的道路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多,也会发展成一个大城的。

    崇祯无话可说。

    他想说的,已经都别自己的儿子做了。

    还能怎么办

    一次很神奇的父子之间的对话,就这么很潦草的结束了。

    等到高桂英她们听说之后。

    就连吃饭的时候,都笑个不停。

    在崇祯还在做皇帝的时候,在大明,几乎提出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是可以提升大明国力的。

    而且都是不同

    于当前大明的所有制度。

    新奇,惶恐,却又不得不去执行。

    好在,最后证明崇祯都是对的。

    可到了大顺,已经被证明是对的东西,大顺依然在沿用,可崇祯未曾想到的,人家高岩他们也发现了问题正在补救。

    崇祯扫了周围的人一眼。

    自嘲的说了很长的一大段话,就是正在埋头吃饭的高岩,也只见到两个肩膀在不断的抖动。

    他的长辈们,可以大声,肆意的欢笑。

    他可不成。

    今天要是真的笑出了声音,相信他的母亲高桂英绝对会有手段让他第二天笑不出来。

    这都是经过了很多次试验的。

    绝对不会有错。

    崇祯在来到了大顺之后,就再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大明所发生的事情。

    高桂英好几次询问了陈畹芳,也是弄不明白。

    「大明的某些制度将要变了,许多商人们怕自己的财产,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只能选择出走大明。

    你也知道,若是以前,根本就没有去处,用那谁说的,天下已无立锥之地,可现在不同了,大明的外面,有了更多的封地。」

    崇祯放下了筷子,组织了一下语言接着道:

    高岩琢磨着,自己是不是应该组织一队船队,带上本地的特产,去大明走一趟。

    回来的时候,不需要带任何的东西,只要路上最后使用的粮食,剩下的全部带上大明想要走出来的人。

    现在来到大顺的只有有钱人,有能力乘船远游的人。

    那些钱财不够的,就是想想要走出来,怕都是没有机会。

    崇祯明白,自己这个儿子,现在心中在打算什么。

    大顺和另一边的杨国却是需要人口来壮大实力。

    这是一个很好的是时代,只要让大明的子民,足记到处都是,若是可以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和杨阔海多商量一下吧,不然你们一个船队能带走多少人?「

    高桂英也觉得,现在随着大顺的不断发展,因为人口问题,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想要占据更多的土地,就必须把人口给提上来。

    高岩有这个自信。

    现在大顺的出生孩子,可是一户人家,最少都有四五个呢。

    有的更多,十个的都有。

    也就这里的土地肥沃,人们根本就不愁吃,才会养得起这么多的闲人。

    当然,当地的土著来做奴隶这件事,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有人干活,自然就会有人歇着。

    千古不变的道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