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_432.忙忙碌碌带鱼汛(祝一切安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32.忙忙碌碌带鱼汛(祝一切安好) (第4/4页)

二就是为人吝啬,一毛不拔,被看做是铁公鸡。

    不过教体局的大领导也是因为这点才让他去管后勤的,希望他能给国家节流。

    但王忆觉得这个‘节流’目的是扯犊子的。

    孙为民这人一毛不拔不假,可往自己手里搂钱那是飞快,比公鸡划拉地上的草籽还要利索。

    相传毛笔字练习本的定价就跟他有关,有人说市里的印刷厂暗地里给他送钱了。

    王忆因为身上背着机密,所以不怎么去掺和公家事务,毛笔字练习本这事他就没有掺和。

    可是如今有狗官欺负到他头上那自然是万万不可的。

    他得为民除害!

    特别是这狗官还是县里二把手齐敏那边的人,他更得办一办了!

    这样还得需要孙征南出马,王忆给他又安排了工作,让他去查看孙为民的办公室和家庭情况,用照相机拍下布局,准确查验出进出人员的情况。

    他要利用时空门来收拾孙为民就得了解他办公室或者他家的具体详情,怎么收拾他已经有办法了,就看怎么执行。

    不过暂时来说这事不是重点,重点是社队企业下属的砖窑厂。

    王向红开始批量采购砖头、钢筋、水泥这些东西,盛大贵提供技术支持、二猪选了社员当学徒,另外大胆也拉起了一支建筑队,他们准备对防空岛的山洞动工改建砖窑厂了。

    砖窑厂不是什么高科技的厂区,特别是防空岛的山洞因为构造恰好贴合烧砖所需,所以整体能用,这样大大的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建设工作展开,队里还要参与第一波带鱼汛捕捞带鱼,这样社员们忙碌起来。

    冬日的萧瑟在天涯岛上开始消退,王向红当天连开了两场分批次动员大会,将生产队的工作氛围搞的是热火朝天。

    吃了rou有干劲,社员们吃猪rou吃霜肠吃了个饱,确实是干起活来更有劲头,更不会去发出怨言。

    大胆带领的一队劳动力被抽调走,这下子队里劳力便有些不够用了。

    寻常时候没什么。

    主要是现在碰上了第一波带鱼汛。

    带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农历的七、八月份,它们先从外洋进入黄海海域觅饵。

    而后,随着气温下降,到了农历的九、十月间,带鱼从黄海集群南下进入东海,这样翁洲洋面带鱼旺发,进入带鱼渔汛季。

    因为带鱼是分批次、分大群洄游的,所以带鱼渔汛不是一次性的,每年最大两次渔汛季分别在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时间。

    其中大雪的时候带鱼汛为最大,所以外岛有渔谚曰:小雪小捕、大雪大捕。

    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着重发展渔业,那时候每逢冬季就要组织带鱼汛大会战在此期间,北至辽、鲁,南至闽、广,以及江、浙、沪、津六省二市10万渔民云集于翁洲外岛。

    福海有两个月左右的渔汛期,带鱼的捕获量仅1962年就达到了11万吨以上,足够给当时全国每个人分上两斤多!

    没有了大胆这一队劳动力,队里再组织渔汛捕捞行动便开始吃力了,王向红把目光放到了轻劳力上。

    他特意跟王忆来商谈这件事,王忆摇头说:“队长,你的思路放在以前是对的,现在邓公说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王向红思索道:“有吗?有这句话?”

    这把王忆问了一个傻白甜。

    难道邓公现在还没有说出这句名言?

    没事,只要他认为已经说过了,那就已经说过了——王向红又没去见过伟人,再说就是见到了也不可能知道伟人说过的每句话。

    于是他坚定的说道:“有这句话,队长,再说了不管有没有,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啊。”

    “你想想磨面机、打地机、打井机这些机器就行了……”

    “我懂你的意思,”王向红叼起烟袋杆抽了一口,笑了,“你是说用渔船去捕捞作业是吧?”

    “我不是老古板、老顽固,对,你说的对,要是有机器可以用,咱的劳动力就解放出来了。”

    “可咱们用渔船捕捞不一定合算,怎么回事呢?咱们外岛渔家捕捞带鱼得先找鱼群,摇橹找渔是祖宗开始传下来的经验,有些手段在摇橹船上能用,在咱们天涯二号和三号船上用不成!”

    王忆大概了解一些手段。

    不是在机动船上用不成,是不方便使用。

    而机动船捕捞也用不上这些手段,它用的是探鱼仪!

    王忆手头上有一套探鱼仪,是从22年的天涯一号渔船上拆下来的,这机器用的是八十年代的技术,足够寻找带鱼群了——

    用的是八十年代的技术,不代表机器就是八十年代生产的,实际上技术和规模化推广是两回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渔业机械上用的主要技术都是八十年代的。

    但改造探鱼仪是技术活,王忆这边暂时搞不来,他得找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干这事。

    这事也被他提上计划了,他要给社队企业发展一个小配件厂甚至改装厂出来。

    而且具体怎么cao作他也有眉目了,那便是去22年打听八十年代初期外岛搞机械的老实人,引进人才发展小厂子!

    不过他手头上事太多,构思太广,暂时还来不及。

    这样他跟王向红商量说:“我有这么个想法,欧家是白水郎,他们两口子在寻找渔汛方面比咱们社员还要厉害,所以咱们要借助他们的力量。”

    “他们的双帆船个头也大,非常结实,改装一下之后很适合当捕捞船。”

    王向红说道:“欧人民这个同志虽然是白水郎,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觉悟很高,他现在就愿意加入咱们生产队一起搞渔业生产。”

    “可是要改装他的船,我觉得这条路很难走的通。”

    渔船是疍民的命根子。

    有人要动自己的命根子,不管是疍民还是哪个民族的人们都不会答应的!

    王忆思索着说道:“我去找他们谈谈吧,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尽量能说动他改装一下渔船。”

    王向红觉得这不好办。

    不过他想了想也想出了主意:“你是不是打算通过欧亿他们几个小子来影响欧人民的决定?”

    王忆笑道:“用不着吧?我先跟他去谈谈,他觉悟挺高的,或许就答应配合咱们生产队的生产作业然后改装了渔船呢?”

    7017k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