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二章 (第2/4页)
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汉的经济也有些表现不好,沪市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经营形势不是很好。 见到汤臣方面的人员,对方就有了退资的想法,不愿意再跟他合作了。之前就有了这种想法,和他说过,此时东南亚金融危机正是愈演愈烈的时候,一直置身事外的寒国也遇到大麻烦了。 寒国的经济一直发展很快,主要得力于大企业的发展,而这些大企业都是寒国政府全力扶持的企业,大量银行的贷款都流向了这些大企业。 结果就导致大企业的呆坏帐严重,跟太国的情况差不多,最终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寒国损失惨重,鼎鼎大名的大宇集团陷入困境,最后破产,而其他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去。 寒国政府号召全民捐款来拯救国家,然并卵,这没有什么用,最后还是向世界货币基金求救,向寒国贷款五百多亿美元才帮助寒国脱离困境,但代价就是,寒国的大企业纷纷让西方资本进驻,成了让外资控股的企业。 大汉虽然没有出现这种金融危机,但势必要受到一点影响,而房地产市场是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本来大汉的房地产市场就没有发育好,再遇到这种情况,房地产就更萧条了。 只是这种萧条不是南海省的那次萧条,而是一种低迷,没有人买房子了,房价略有下降,根本没有后世那种房价一天一个样的情况。 汤臣集团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应对香江所面临的情况,一方面又要处理沪市的问题,因此沪市这边的房地产就停了。 陈志城一看汤臣集团要退资之意,便当机立断接下对方的股份,然后正式在沪市组建新的太多多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开始在沪市大举拿地,浦东的土地非常便宜,相对于后世简直是捡,而市区的地需要拆迁,费时费力,不如拿浦东的地。 此时,大汉还没有几家像样的房地产公司,王贵林的公司还在东北那疙瘩发展,必贵完还在粤东那一个小地级市开发,恒达集团连个影子都没见。 此时真正有一定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就是王雨的万克了。 因此陈志城决定作大沪市的房地产大佬,叱咤沪市风云,让后来者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望尘莫及吧。 当然了,潘小石和冯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京城那边还是可以的,但也是比不上万克的公司实力。 此时周公子回来,跟他联系,听说他在沪市要搞房地产开发,便提出要与他合作,共同发财,因为他发现陈志城的水平确实高,跟陈志城合作肯定有前途。 可陈志城知道他做事有时不靠谱,如果在沪市跟他合作,将来这小子弄出什么祸事出来,肯定会牵连他,因而就婉言拒绝了他,告诉他,也可以在沪市自己成立公司开发房地产,将来肯定能行。 周公子听了,觉得有道理,自己干也是可以干的起来的,大沪市是他的天下,他想干什么干不起来?那就自己干,于是他就跟陈志城一样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大举拿地,不过他拿的都是市区的宝地,而他是怎么拿到的,这里面就有故事了,陈志城不管他。 地产公司这边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他也要去桑下电子公司那边看一看,山口惠子见他来了,倒是显的比较客气,向他介绍了公司发展的情况。 陈志城此前把江临市那边的电子公司人员给派到这边来学习,双方相互交流,学习人家桑下的管理方式,培养干部,这是他参股合资公司的另外一层好处。 说起来,他是要感谢山口惠子,也要感谢桑下公司这个老师,大汉毕竟市场经济没搞几年,各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大量西方的管理学书籍被翻译到了国内,但是这些管理学书籍良莠不齐,有的翻译过来后,就成了一种心灵鸡汤,传销秘笈,到处都在讲致富之道,但没有一个实用的,真正实用的东西都在具体的管理中,需要亲自体会才能学的到。 看着山口惠子慢慢变老,陈志城对她的想法减弱了许多,希望大家能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至于男女之间那点事,还是不要去多想了。 山口惠子从他的眼神里能看出一点异样,只是因为桑国女人的那种矜持,再加上大汉此时非常落后,有些看不起桑国的男人,便视而不见,甚至有几分排斥心理。 而双方合作到现在,她看到陈志城做事大气,胸有韬略,产业众多,渐渐地把陈志城当成了一种英雄,桑国人是崇拜强者的,陈志城现在就是那个强者。 因而再次见到陈志城时,山口惠子低眉顺眼地与他相见,像个小鸟依人的小姑娘。 “惠子小姐,你怎么还没结婚?”陈志城晚上约她吃饭,笑问。 山口惠子保持着迷人的笑容说:“陈志城君结婚了吗?” 陈志城道:“我早就结了,孩子都快上大学了,你为什么不结婚?” 山口惠子微笑道:“我觉得一个人生活挺好的,为什么要结婚呢?” 陈志城笑道:“你们桑国人不是与我们大汉一样比较传统吗?现在怎么学习独身主义了?” 山口惠子说:“我们过去传统,现在我们不传统了啊,生活压力那么大,结婚后我就不能工作了,压力更大。” 陈志城笑道:“这都是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搞的,如果大家都不结婚,这以后可就后继无人了。” 山口惠子道:“现在桑国的出生率很低的,不像你们国家生育率这么高。” 陈志城笑道:“我们还没进入你们的那种生活方式,如果进入了,生育率也下来了。” “听说你们国家要是生孩子还要罚款?”山口惠子笑问。 陈志城道:“是啊,那是超生,我们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因为我们国家人太多了,再生,就更穷了。” 第五百三十三章 与一个异国未婚女士谈生孩子的问题,听起来不太靠谱,然而这个问题实乃关系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