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九十四章 辉瑞:真香! (第1/2页)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世界各地。 许多手里攒着一堆废弃药方,想要待价而沽的药企全都要哭了。 就连那些跨国巨头也投来好奇的目光。 罗氏,拜耳,默沙东等,这些药企肯定是不会出售废弃药方给三清的,这在他们看来属于资敌行为。 但如果其他药企要卖,他们也不会拦着。 对于卫材跳出来竞价的行为,他们非常喜闻乐见,甚至还有些幸灾乐祸。 他们很希望那些药企能够抬高价格,让三清额外付出更多的成本。 同时,他们也想从这番收购中好好分析一下,看看三清是否真的有什么特别的手段,能够继续从废弃药方中找到新的研发方向。 西方的许多药企,看着三清的行为,也感觉有些摸不透了,一个个若有所思。 三清是真的不买了吗? 还是以退为进,只是一种压价策略呢? 卫康对废弃药方的执着他们都有所耳闻,这次收购事件更是看得清清楚楚。 之前,全世界的药企都在思索一件事情。 这些废弃药方对卫康到底有多重要? 三清到底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来获取? 现在,他们知道答桉了。 看来卫康对废弃药方的兴趣也没有那么大。 起码,这些废弃药方,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有用。 不过,三清停止收购一事,也让他们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三清好像并不是必须要收购这些废弃药方。 虽然不知道三清拿这些东西去干嘛,但很明显,并不是太重要的事情。 卫康可能真的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而收藏这些药方。 就像亿万富豪的怪癖总是千奇百怪一样,收集废弃药方,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行为,甚至在怪癖里面都排不上号。 而既然是收藏行为,那肯定会考量一下是否值得的问题。 现在废弃药方价格被抬得这么高,很明显就不是一个购买的好时机。 有头脑的富豪,只会低买高卖,而不是跟莫名其妙的竞争者抬价。 毕竟废弃药方这东西,又不是古董,到处都是,哪家药企没有? 这家不卖,换一家买就是了。 现在不买,以后再买也行。 一点问题都没有。 于是,卫康对废弃药方的收藏癖人设瞬间就坐实了。 想通这点以后,那些想要卖药方回笼资金的药企全都慌了。 如果三清不收购,他们这些废弃药方,就永远都是废纸,一文不值。 制药行业发展这么多年,也没哪个药企会像三清一样,如此大量地收购废弃药方的。 他们现在才想明白,这就是一门全世界只有一个买家的独门生意。 而卖家呢,可有成千上万啊。 光鹰国就有几千家大大小小的药企,更别说那些不断冒头的生物技术公司了。 后者都一个个在翻箱倒柜,想用储藏室里积灰的废弃药方交换专利授权费呢。 一些药企已经忍不住了,开始主动联系三清,想要降价出售手上的废弃药方。 安美将他们的售价汇总之后,报告给了卫康。 卫康看着面前的数字,眉头一挑,忍不住笑出声来:“呵呵,五百万美元打包卖给我?” “到这个时候了,还把我当冤大头宰呢。” “做梦!” 废弃药方的价格跟成品药方完全不一样,如果是后者的话,只要有进行后续开发的可能,都可以经过详细的评估,来确定价格。 一些效果强悍,应用广泛的特效药,往往能够给出上亿美元的估价。 不过光有药方也没用,后续的临床试验还有营销投入都很重要,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才能打造出一款重磅药物。 研发出来药效良好,但由于前景一般,而被药企束之高阁的药物一直都层出不穷。 如果不想开发,卖给其他药企一个高价,从而迅速回本,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这对于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来说,尤其常见,因为它们不像跨国药企那样,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进行后续开发。 《最初进化》 通常来说,它们要么卖掉药方,要么选择与大药企合作,一起开发这款新药,分享上市后的丰厚收益。 而如果是半成品药方,也就是那种只通过毒理测试,有一定药效,但是副作用不明,还未进行大量临床试验的药方,价格就不好说了。 虽然也会有详细的市场评估,根据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报价,有的也能卖个高价。 但买方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万一药物的临床三期实验效果不好,导致实验中止的话,那就彻底砸手里了。 至于废弃药方,市场上从来没有一个确定的价格。 因为以前根本没人收购废弃药方,即便有人真的买了,也会被认为是傻子,或者被认为有其他的利益交换。 但卫康开始大量收购之后,许多人都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些废弃药方都经过全方位评估和实验,实在是没有任何用处,继续开发下去只是浪费钱而已。 不管前期投入再多,失败就是失败,只能认栽。 能卖给三清,是他们唯一能赚钱,挽回一点损失的机会。 至于售价,就要看买家的出价了。 而卖家的心理价位,一点也不重要。 因为卖不出去,那就是一堆废纸。 卫康并不着急,既然这些药企还没有从高价出售的白日梦中醒来,那就让他们继续将这个梦做下去好了。 反正泡沫迟早会破裂,美梦也迟早会醒来。 戳破泡沫的人,是不是他,并不重要。 ****** 此时,全世界最着急的人,大概就是卫材药业的冈本村夫了。 别的药企是卖自己手上的药方,就算没卖出去,也不算亏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