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文艺时代_第二八九章 抓到你了(万更求订阅,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八九章 抓到你了(万更求订阅,求月票) (第2/4页)

请于东过去,也不仅仅是让于东夸他们,特别像陇剧这种小众剧,当然最希望的还是于东能帮他们宣传宣传。

    只不过于东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他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没办法宣传。

    其实这几个团来找于东,于东还可以理解,毕竟多少跟文学方面有联系。但是后来连一些歌舞团也跑过来凑热闹,真的就硬凑了。

    还有一些机关领导,听说于东在这,非常热情,邀请于东过去单位参观。

    不知不觉,于东成为了艺术节准备期间最为忙碌的人。

    随着经济发展,改开深入,现在许多单位的人思想上也产生了变化,特别是这些文化单位,此时还没有成为养老单位。

    不少单位领导雄心勃勃,希望跟现代化接轨,走入快车道。

    所以听说于东来了,机关领导们才会这么上心。

    现在这个时候,作家还算吃香,就算赚不到大钱,到地方上去,还是有很多人供着,回头地方报纸也有新闻可写,某某某作家到本地如何如何,宣传口子又有事情可做了。

    也就一个多礼拜的时间,于东在白塔山公园也混熟了。

    走到公园里,不时有人给他打招呼。

    “于老师好。”

    之前一个领导开玩笑说,让于东担任艺术节文学总顾问。

    当时那个领导是把这事当个笑话说的,但是后来这话传出来就有人当真了,所以一些人见到于东也会喊他一声“于顾问”。

    还有人会加个“总”字,叫他“于总顾问”。

    ……

    于总顾问如今每天就在白塔山公园里瞎转悠,一开始因为别人老是找他,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后来发现混在艺术节里面的好处有很多。

    能一次性深入了解这么多种艺术形式的机会并不多,其他时候,即便他去参加艺术节,也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

    但是这次不同,所有人都想跟他交流他们自己的艺术见解,并想推销给他。

    虽然很多东西于东也不太懂,但是听过几个之后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够增加他的知识储备。

    因此,后来他自己也就愿意没事跑过来看看,跟大家交流交流,互相学习。

    这一天,于东正在跟张明交流话剧剧本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电话。

    “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

    电话接通,对面那人开口,“喂,你好,是于东吗?”

    是个男人的声音,有些失真。

    不过虽然有些失真,却能听出来对方年纪应该不小了。

    于东回答,“你好,是我。”

    对方笑了,“于东,我是王朦。”

    听到王朦两个字,于东显得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王朦会打电话给自己。

    王朦是文坛老前辈了,前些年还担任过文化部部长。提起王朦,很多人脑海中想到的第一部作品大概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又或者是《青春万岁》。

    还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作品,而是意识流。

    有人说,王朦是中国意识流写作的开山鼻祖。

    这话没错,但要加上“中国意识流”这个前缀,注意,这个前缀是“中国意识流”而不是“中国”。

    因为王朦的意识流跟普通的意识流并不是一个东西,它跟普鲁斯特以及福克纳他们的意识流很不一样,后来有人给王朦的这种写作定义为“革命的意识流”。

    于东说过,定义文学流派是学者的事情,所以到底是什么流派,跟王朦其实是没有关系,他不过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作而已。

    “王老师,您好,没想到会接到您的电话。”于东笑着回道。

    “我也不容易啊。”王朦笑哈哈地说道:“我先查到了你学校的电话,没找到你,后来又找到你家里的电话,还是没找到你。好在你买了个移动的,不然我还真没办法找到你了。”

    “不知道王老师找我有什么事情?”于东问道。

    “是这样,作协要开代表大会,张书记来找我,向我征求意见。我跟他说既然是要开作代会,那有些在文学上很有成绩的年轻作家,也要让他们参与进来。他让我举几个例子,我就提到了你还有余桦。”

    于东听明白了,作协要开作代会,王朦推荐了自己跟余桦。不过作代会暂时只是个说法,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下来。

    在于东的印象中,作代会应该还要过两年才会开。说起来,距离上一次作代会已经过去十年时间,也是该要开了。

    王朦的这通电话,或许也有试探自己意思的想法。

    不管怎么样,于东还是感激王朦的推荐,他由衷地说道:“王老师,谢谢您啊,还特意打个电话过来。”

    “这是我应该做的,对于年轻的作家们,我一直都带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作协也需要有年轻的血液,让它焕发生机。特别是你跟余桦,如果不来参加作代会,实在是一种损失。”

    “王老师关爱后辈,让人敬佩……”

    “好了好了,也不多说了,你这移动的玩意电话费很贵吧,有时间到燕京来,我们好好聊聊。”

    随即,没等于东回话,王朦就挂了电话。

    王朦说他喜欢帮助年轻作家,这话于东是相信的,他一直对年轻作家很宽容。

    很多年轻作家被批评的时候,王朦也都会出来帮着说说好话。

    当然,有时候他对年轻作家的宽容也会招来非议。比如后来有人请他推荐郭敬名进作协,他也同意了。

    这事在当时文学圈还挺轰动的。

    很多人都搞不懂,这郭敬名什么时候也能算是文学圈的了?而且他本身就有抄袭的劣迹,让他进作协,实在有些欠妥。

    其实于东对这件事情倒是看的挺淡,王朦推荐郭敬名进作协的时候,作协已经不是之前的作协,口碑差得不能再差了,多一个郭敬名,又还能差到哪儿去?

    王朦自己都说过郭敬名的作品爱堆砌辞藻,华而不实,但他还是让郭敬名进了作协,这是因为王朦有精神分裂症么?明知道郭敬名作品华而不实,还答应推荐他进入作协。

    只不过那时候文学早已走向边缘,很多人都在给文学找出路,或许王朦也认为让郭敬名这类作家进入作协,算是一种可能性。

    “是王部长吗?”

    于东挂完电话之后,张明关心地问道。

    打电话的时候,于东没避着张明,所以张明都听到了。

    “是的。”于东点点头,没有继续往下说。

    他对作协的态度还是比较平淡的,在他看来,参不参加作代会没什么影响。

    不过在张明的角度看,这事就有意思了,前文化部长专门打电话邀请于东参加作代会,这能说明于东非常被看重。

    再看到于东风轻云淡的表情,张明就更佩服于东了。

    这于东老师,可真有静气。

    ……

    吉米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搞定了《科幻大王》,让他们把原定的版面全部推翻,然后重新做。

    之前他们编辑部弄了不少文字稿,因为相对于漫画,文字稿要稍微简单一些,毕竟现在科幻作者越来越多,想收稿子很容易,无非就是质量问题。

    而且,除了原创之外,他们还弄了几篇国外名篇推荐,这些内容都是不用太费心的。

    但是漫画不同,那可是需要专业人士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不过这个问题吉米帮他们解决了。

    事情谈妥之后,吉米就调了一个五人制作团队过来,全面接手了《科幻大王》编辑部的工作。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面,他们将要从无到有地做出《科幻大王》的第一期杂志来。

    把团队扎好了之后,吉米就回了纽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