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五章 登基封赏,神武皇帝 (第2/2页)
礼乐随着百官下拜而响起,随着他们起身而停止。 接下来的礼节繁琐至极,李隆都替他的臣子们心疼。 礼仪官一连串喊道:“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 百官要按照这个步骤一丝不苟地行完礼,主要的礼节才算完成。 离开南郊不代表登基典礼结束,此时楚国宗庙已经叫太庙,李隆还要去太庙告祭先祖。 地府的祖父李昶被追封为皇帝,活着的父亲李呈被奉为太上皇,以后一样享有尊荣和国运滋养。 李隆不准备认一个历史中的李家祖宗,觉得没什么意义,他认为自己将成为后世的祖龙。 各种典礼弄完,李隆和百官总算回到了太和殿,其实从太和殿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李隆早有称帝之意。 百官上表道贺,李隆穿着十二章纹衮冕在恢弘的礼乐声中登上御座,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章纹在太和殿中熠熠生辉。 原本的王座,已经换上了金龙椅,扶手上的龙头冰冷,但李隆的心却是火热。 从此以后,他就是天子,是皇帝,万民敬仰的九五至尊。 羽林大将卷帘,尚宝卿将玉玺放在桉上。 啪!一声清脆之声响起,这是仪鸾司使甩响鞭子,随后礼仪引领将百官引入拜位中,面向北站立。 至此,登基典礼到了最后一步,宣读登基诏书。 “自虞运既终,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并起,海内外豪杰纷争不休。朕本一荆楚乡人,荷昊天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江南、江东、江西、荆湖、蜀益及西南诸部蛮夷,各处寇攘,屡命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徇舆情,于兴平十年九月初一告祭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楚,以兴平十一年为神武元年。是日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暂以潭州京都,立太社、太稷于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大礼乐响起,百官在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李隆轻轻抬手,一举一动皆充满威仪。 李隆自己称帝了,手下一班从龙之臣当然要封赏一波,不然以后谁还跟着你创业。 首先是由首辅代为宣读,册立皇后钱雁、长公主李安宁的诏书,如果这时李隆有儿子,太子也会一并册立。 这时众臣也不担心楚国无后了,皇后钱雁乃天生凤命,必会诞下国本。 紧接着是尊父母为太上皇和太后,居宁寿宫,另封李氏伯叔长辈为郡王,李氏家族不大,但也封了三位郡王出去。 将来李氏嫡脉的皇族,要是绝嗣,便是优先从三位郡王的后代中过继到嫡脉。 最后重头戏到了,管宗退回百官序列,首领太监王恩宣读封赏百官的圣旨。 李隆的后宫中太监不多,但基本的配置都有,他不想在这个制度上动什么脑筋。 什么女官、侍从,都不太合适,李隆能做的便是给予宫女和太监,一定年限后放归出宫的权利。 人道王朝数万年的轮回,依旧没有改变太监制度,肯定是因为它是封建王朝合理的制度。 王恩四十多岁,从他称侯时便跟在了身边,忠心不二,很得李隆信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赖师武臣力。褒崇元勋,班爵行赏,行国同礼,施禄逮下,万邦咸仰。朕以寡德,登于天位,记于王公之上。腹心股肱文武之臣,光济帝业。余嘉乃勋,庆赏之行,其用宜速。 尔诸奉天征讨将士,卧雪眠霜,栉风沐雨,百战百胜,万死一生,弘济艰难,宣力甚多,辅成大功。仰稽诸朝开国功臣,赏赐等第,参酌得宜,论功高下,定尔爵赏,朕不敢私,在尔诸将,亦自知之。 今封尔中极殿大学士管宗为太子太傅,特进荣禄大夫、零阳侯,加开国,食禄八百户,世袭罔替;建威将军张定安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浏阳候,加开国,食禄八百户,世袭罔替……水师都督孙良材为太子少保,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保靖侯……扬州承宣布政使邹温喻为酉阳伯,加开国,食禄五百户,世袭罔替……李彦章为勇毅子爵,王天武为威武子爵……郎陵郡守李敬为开国男…… 于戏!人君之职,uu看书惟在奉天,爵赏之颁,岂容私意今以天下之财,赏天下之功,民之资力有限,名爵之贵无穷,故兹赍与,亦不以多少为轻重。或朕知有未尽,未满尔心,对朕自陈,若退有后言者,于犯法甚不可也,但恐尔等不立功尔。今后果能立功,至再至三,不吝爵赏。朕之此言,通于天地,布告尔众,咸使闻知,兴平十年九月初一。” 这一次称帝,李隆把封赏范围大大增加,爵位之封上至侯伯,下至国士,文武百官尽皆获赏。 有功劳的升官封爵,碌碌无为的就赏赐一些金银绢帛以作安慰。 …… 三日后,郎陵郡酉阳县,靠近郎陵山脉的一处乡聚村落中,这里是一个獠人定居点。 当初古榕神被陈尧封为郎陵山神后,就配合山下的楚国官府劝说獠人下山,这么多年编户齐民,獠人已经渐渐适应夏人的生活方式。 山罗又从山上打了几只野兔野鸡,他用棍子和草绳串好,从村中大摇大摆地走过。 同族们羡慕和诧异的目光,令山罗感到舒坦,他知道族人们在想什么,山神为什么会准许他打猎。 其实山罗根本不是得到了所谓的山神庇佑,而是他知道把握一个平衡,山中生灵成长是有时序的。 可他的族人们不相信山罗的话,或者上山打猎太多,被山神惩罚,吓得他们只敢老老实实学着种田。 这时有宣传政令的乡治小吏下到村里吆喝,不过他们身后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官人,衣甲鲜明的武士,怎么看也像是大地方来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