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四章 燕国内附,郑氏开海 (第2/2页)
诛,东海之战由楚国取得完胜,事实方证明了郑三保的高瞻远瞩。 第一时间,郑三保便命人和扬州官府联系,靠岸登陆,随后派自己的儿子入京奉表,以求归附。 天子籍田边的简陋庭院中,李隆接见了郑三保儿子郑明俨,或许有些失礼,但他正想看看郑家后代的成色。 郑三保不是只有一个儿子,可郑明俨却是郑家嫡长子,名义上的郑家继承人。 郑明俨对于李隆“失礼”不受重视的行为,不仅没有不满,反而盛赞天子亲农,百姓之幸。 一番谈话之后,李隆对于郑明俨十分满意,当即册封他为尚文阁侍读学士,加御书房行走。 即使没有郑三保这个爹,郑明俨自身的才能也足以让李隆培养大用,未来的大楚天下太缺经世之才。 “说吧,你父亲有何请求?”李隆淡淡地问道。 “回陛下,我父没有任何要求,郑家上下也无需任何奖励,只求天朝收容。”郑明俨表情真挚,跪地沉声道。 “哦?”李隆颇感兴趣地打量郑明俨,仿佛要看出什么破绽。 “行了,你父亲真是派对使臣,回去告诉郑三保,朕封他为开海侯,许世袭罔替。” “臣代父亲,谢陛下隆恩!”郑明俨感激涕零道。 “让开海侯协助孙良材做好舰队接收,你郑家嫡系迁来京城,其余族人可扎根闵州,有才能的后辈都推荐上来,朕不吝官爵之封。” “对了,如果开海侯想当开海公,就留在水师为拿下海外十二岛州出力。还有你们对海外开拓有什么想法,写好章程,去吧,速去速回……” 又是一顿交代后,郑明俨难掩激动兴奋之情,本来还以为要留在京城做质子,谁料天子如此肚量。 世袭罔替的侯爵,只要后代不过于无用,守下一份郡望世家的家业没有问题。 陛下还对海外有想法,自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能否在大楚真正立足就看这次了。 嘿,郑氏开海只要新增一座大岛,就足以名垂千古。 皇城,太和殿。 “传燕国使臣觐见。”太监尖细的传唤声在殿外响起。 李隆没管郑家后续如何去做,掌握绝对力量的大楚,足以镇压任何不服。 “启禀陛下,我主愿献土内附,请陛下恩准。”燕国使臣开门见山,当即表明不远千里而来的想法。 其实使臣一直都在燕国舰队的旗舰上,他甚至跟随舰队自北海南下围堵海外联合舰队。 没有先来觐见李隆,当然也是和郑家一个想法,燕王之命,视东海之战的胜败而定。 大胜则献土纳降,大败则考虑是否认错了真主,继续在辽东固守。 李隆对于这些“墙头草”不置可否,只要提前投降,他都按照早先定下的标准接纳。 况且燕国很早就和大楚接上了线,李隆举三路之兵北伐时,燕军十万骑于晋国叩边便是如此。 “识时务者为俊杰,朕接受燕国的内附,献上来吧。”李隆端坐龙椅之上,微微颔首道。 “遵旨。”燕国使臣忙不迭行礼叩拜,马上让候在殿外的手下将东西送进来。 不是其它,正是越王钱旭曾经献过的人口黄册和燕国地图。 经过殿内几位阁老的检查,确是辽东地图无疑,因为特征实在太明显了。 燕国何以跨入百米天柱的大国行列,无非就是全占辽东。 辽东州属于外州,但却是所有外州中最为辽阔之地,有已经开发的广袤平原。 “大楚神武皇帝陛下有旨,接纳燕国内附,册封燕王为辽公,世袭罔替,另许一次子为诚意伯……” 李隆的封赏诏令,让燕国使臣失礼痛哭,直言天恩浩荡,他不负主公重托。 自此以后,燕王家族就是一公一伯,实乃大楚独有。 有的大臣或许觉得封赏太重,但李隆却觉得燕王值,不说早就有心内附牵制晋国大军,就说燕王治政也是大功。 辽东虽广,却是苦寒,人口却从大虞末期的两百万,增长到如今的四百五十万,足以说明问题。 里面纵使有大量北上躲避中原战乱的人口,也不能掩盖燕王在乱世保全人族元气的莫大功劳。 “朕准备任命扬州承宣布政使邹温喻为辽东巡抚,辽公务必配合,原有的燕国臣子暂时留用……对晋国的攻势如何了?” 接下来的谈话,李隆算是弄清楚了冀州北方的形势。 晋国此前和魏国合营攻楚,损兵折将,面对十万燕骑的攻势居然节节败退。 此时晋国边关破开,燕军已经占据几座重镇,但晋军反扑十分厉害,燕军主力都是骑兵很难在冀州坚持。 “告诉辽公,大军再拖住晋军两个月就是大功,第三舰队会持续向辽东补充粮草。” 神武二年五月,李彦章中路军和张定安的东路军会师兖州,晋国所占郡县被悉数攻破,前锋兵力探入冀州。 晋国上下大惊,连忙抽调部分北方边军准备抵御楚军,可这样一来,苦苦支撑的燕骑又缓过劲来,肆意袭扰。 神武二年九月,徐州兖州秋收大丰,人心归楚。 张定安统帅三十万大军,接连攻占齐国济北、泰山诸郡,齐军不能阻挡。 至此,兖州全境光复,内九州,楚国独占六州。 就在大军士气高昂,要一鼓作气吞下青州,覆灭齐国时,李隆下令暂时修整。 众人不解,然而只有少数人知道李隆的忧心。 青州可是天灵道驻地,一如雍州是正一道驻地,楚军并没有妄动。 灵气复苏,仙道盛世,作为有仙界靠山的两大仙道圣地,谁知道有多少底蕴。 神庭诸神灭魔进入尾声,马上就可东归,到时镇压仙道圣地也是易如反掌。 有郑三保和燕王的投降,统一进程大大加快,李隆等得起。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