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7章 秋收 (第3/3页)
的粮食不需要向汉中粮库转运。 石溪接到的秘密任务,就是负责转运粮草,开战之后把这里的粮食,转运到巴州。 他交代好所有事情,走向储粮局外的晒谷场。 这里设置很多高大的秤,它们被铁杆子吊起。 储粮局里面的大秤,一端挂着铁钩子,另一边是秤杆上镶嵌着秤砣。 每一杆秤,只能称量固定的斤数。 旁边也有正常的秤,用于称量散装的粮食。 储粮局这次收粮,没有采用斗这种容器。 容器称量容易作假,大斗和小斗外观差距不大,但收粮的数量差距极大。 秤就很难造假,特别是只能称量固定斤数的秤。 造假也很容易被看出来。 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间非常少,还容易监督称量的过程。 晚上,石溪接见赶过来的税警负责人周骑牛和青石乡乡长李天养。 他们商讨好收税的工作,坐在一起吃晚餐。 石溪开心的说道: “我们一起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把青石乡秋收工作弄完。 它是我负责的最后一个乡。” 李天养敬了一杯酒,道:“这是我们当地用红薯酿的酒。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一直在等着你们过来。 很多村民想要卖粮,都被我拦下来。 就等着储粮局粮食收购价彻底定下来。 我已经打听到其他地区的收购价,但没有你们带来的正式公文,心里一直没有底。” 李天养很担心,他们青石乡可是山区。 之前在大明朝,需要给别人交更多的税费。 卖粮也卖不上价。 他们这里的粮,运到外界非常困难。 听到粮食统一收购价,李天养也不敢确定,他们青石乡适不适合。 李天养吃完饭,整理上级发下来的公文。 税警坐着驿站的车到来,与他们一同到达,还有很多公文。 他看到自己升职的消息,还有储粮局在当地收购粮食的价格。 得到确切消息,召集全乡村长开会,下达交田税和贷田款的命令。 同时告诉他们,储粮局收购粮食的价格。 …… 南郑县青石乡李家村。 村长李宝山从乡里开完会,一直在忙碌。 他催促各家装好粮食,一起去乡里交税。 “村里的老少爷们,交税这个问题不用我多说。 你们也知道,他是非常重要的事。 大家千万不要掺假,统领府只收田税。 没有人头税,也没有杂七杂八的摊派。 我们还不需要卖粮换银子,直接就能用粮食交税。 隔壁乡交税时间比我们早,有的人弄虚作假,少报他交的税。 这人直接就被关进大牢,该交的税还一分不少。 有的人用土稻子充当好的粮食,直接被收税的大人识破。 这人也被抓走了。 千万不要贪小便宜,这事儿查的非常严。” 李宝山说完交税的事儿,他又记起昨天去乡里开会,乡里通知的新政策。 “我有个事跟大家说一下,统领府不允许私自出售粮食。 所有粮食都需要卖给储粮局。 水稻的收购价是2银币100斤。 红薯的收购价是500枚铜币100斤。 这个价格一年都不会变,只等到明年秋收之后,才会进行调整。 大家留着口粮和粮种,其他的粮食,尽量都早点卖。 大家都是老庄家把式,知道粮食越放越轻。 早点卖,还能多卖几个铜币。 正好这次,我有从乡里借的骡车,把粮食直接运到乡里。” 李宝山赶着车,挨家挨户装粮食。 他在前面赶着骡车,后面跟着几十辆骡车。 骡车装不下全村的粮食,还有很多村民,用独轮车推着粮食跟在后面。 他们推着车去往乡里。 李宝山已经把他家所有余粮都拉去乡里。 除了交税和贷田款,剩下的都卖给储粮局。 卖粮的银币,他已经有了规划。 李宝山准备和他弟弟合伙买一头牛,他明年还要多贷几亩田,有自己的牛更加方便。 他还会和弟弟合资,合伙买一台碾米机。 村里平常吃大米,都是靠自己舂米,这实在太累了。 村里有一台碾米机,村民就不用去乡里。 乡里只有两台碾米机,需要供应全乡的人使用。 他每次去碾米,都需要等好长时间。 李宝山感觉,碾米这种生意,基本稳赚不赔。 骡子拉着重物走得很慢,都已经过了下午,他们才到乡储粮局这里。 李宝山看到乡长李天养,这是他们村出来的人。 从小就死了妈,靠喝狗奶长大。 村里有人一直叫他狗养的,现在人家发达了。 “宝山叔来了,我先带你们去交粮。” 李天阳领着李家村的车队,走进储粮局大院。 “李乡长,你不需要收贷田款吗?” 李宝山点头哈腰的询问道。 “这事交给副乡长负责,我都要从乡长的位置退下来。” 李宝山旁边的瘦高个,语气嘲弄道:“狗养的,早说啊!你是不是犯事让人撸下来了。 隔壁村王老大虚报粮食产量,直接被抓进去。 我就觉得你们都是一伙,现在看你还怎么神气。” 李宝山直起腰。 “李财山,你在这瞎说什么? 都已经被撸下来,怎么还往人家伤口撒盐。 大侄子怎么说,也是识字的人,找个工作不难。 现在大侄子被撸了下来,还帮助我们交田税。 人要讲良心。” 粮库负责人王十三迎了出来。 “恭喜李乡长,听说你被提拔了。 要去政校读知县培训班,出来就能当知县。” 李天养客气的回道: “我也刚接到通知,这是吏部王尚书和苏统领赏识我。 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李财山吓得面色苍白。 “你,你当知县了,这怎么可能。 你没有功名,怎么能当知县。” 李宝山也连连道歉:“我们冲撞大老爷了。” 他说着,拉着弟弟一起给李天养下跪。 “宝山叔,没事。 我们快去交田税,不要耽搁时间。” 李宝山跟着李天养,带着村民一起去交粮。 他发现交粮过程很顺利,官吏们很好说话。 称量粮食的大秤也非常准,没有缺斤少两。 他多准备出来十袋粮食,应付官吏的苛责,完全没有用上。 李宝山一口气交完田税和贷田款。 把自己多余的粮食,都卖给储粮局。 还上乡里的借款,李宝山手中拿着八个苏大头和一些零散的铜币。 他第一次感觉,这个生活有奔头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