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3章 育种 开恩科 (第2/2页)
大明完全拒绝我们的条件,议和失败。” 苏河听到这个消息,他一点都不意外。 大明现在已经日落西山,官僚贪腐严重。 但大明在气节上,一直没有妥协。 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苏河怕刺激到大明,提出的条件很宽松。 名义上不是议和,而是休战。 只是提出引起误判的重大军事行动,要提前通知对方。 不限制民间交流,两方商人可以正常做生意。 他连让大明承认他们,这个要求都没提。 王仲策说道:“孙承宗回到大明朝,留下一本《抗黄衣贼策》,他就在自己府邸上吊自尽。 关于大明与我们议和,大明朝廷也讨论了许久。 最后杨嗣昌等人极力反对,大明朝廷放弃与我们议和。” 李凤鸣说道:“秦王殿下,议和有议和的好处。 议和成功,我们就能缩减边境的军队,减少军队的规模。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农业和工业上面。 议和失败,我们也能随时主动进攻大明朝,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苏河笑着说道:“这只是一步闲棋。 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不用理会大明。” 苏河看着文武官员,说道: “我们取得大胜之后,大明各地的士子,齐聚汉中,准备参加科考。 他们很多人,都错过院试和乡试。 没有获得秀才和举人身份。 这次科举会试他们无法参加。 我们我们新占据五省,基层官员都没有安排。 这些士子不应该放弃,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正常的科举流程,都是先参加院试,取得秀才身份。 秀才参加乡试,取得举人身份。 举人参加会试,取得进士身份。 现在大量的士子聚集在汉中,准备谋个一官半职,他们却无法参加科举。 王仲策建议道:“秦王殿下,我觉得应该开恩科。 这些人才不能放弃,他们能来到汉中,就有出仕的心思。 只要我们给一个机会,这些人会死心塌地为我们工作。 但我们又不能为了这些人,破坏整个科举制度。 开恩科,让他们和正常的士子分开,不占用正常士子的科举名额。 这不会影响早就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 又让这些大明地区来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王仲策提出这个意见,其他官员都比较赞同。 开恩科这个方桉,这是综合各方面考量,最为完善的办法。 苏河也认为,开恩科这个办法,能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 “那就正式对外发布公告,今年科举加开恩科。 没有取得举人身份的士子,都可以参加恩科。 恩科额外录取二百名进士。 科举考试,恩科与正常科举一并举行。” 苏河没有只针对外来的士子开恩科。 新打下来的五省之地,除了河套那里,识字的人,都找不到几个。 其他地方都有很多士子想要参加科举,也要给他们一个机会。 ……………………………… 酒楼中,宋康年招待从河南远道而来的朋友。 他举起一杯红薯酒。 “牛兄,这是汉中这里的特产红薯酒。 二锅头怕你喝不习惯,红薯酒劲头稍小一些,先习惯喝白酒。” 牛金星一饮而尽,道:“宋兄弟现在是发达了。 已经声名显赫,不像我现在,还没有着落。” 宋康年喝了一口酒,道:“我这个官,只是管一些宗教礼仪,权力没有那么大。 可没有看上去那么风光,有机会还是要在六部谋个职位。 不说我的事情,牛兄今天来找我,应该是有什么事情想问我。” 牛金星尴尬的笑了笑,他不太习惯宋康年,这种直入主题的问法。 本来还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他们畅想一些之前的趣事,聊聊天下的事情,感情热切一些,他在提问。 现在宋康年直接询问,牛金星也只能开口说道: “宋兄弟,秦王府发出公告,科举开恩科。 像我们这些,没有在你们这里取得功名的士子,都可以参加恩科。 我想问一下,正常科举和恩科有什么差别。 我参加恩科考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宋康年听到牛金星的问题,这些事情他早有准备。 快要科举的时候,牛金星找他吃饭,除了询问科举的情况,也没有什么事情。 他又抿了一口酒,这才缓缓说道:“关于科举,我知道的内幕不多。 都是官府官员,大部分都知道的情况。 恩科和正常科举一样,只是不占用录取名额。 科举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其他副科,也会录取同进士。 你们恩科士子,不要只参加进士科考试。 进士科考试,大部分都考校你们对经典的掌握和策论。 只要真的有才能,我们这里科举基本没办法舞弊,不怕自己才能埋没。 但对真有才能的人,进士科太简单,拉不开和其他人的分数。 如果有其他才能,最好也要考一考副科。 根据上一届科举授官的情况,多榜进士普遍都会授予较好的官职。 林文静现在管理少府,这个机构管理秦王府所有官营公司。 他掌握着秦王府除了农业之外,最大的财税。 王林江现在是西安知府,张胜北是都察院正五品监察御史。 他们只是上一届科举的前三名,当官不足一年时间。 上一届科举,多榜进士都被授予很好的官职。 今年秦王扩地五省,空出来的官职很多。 凭借牛兄的才能,获得一个好官职不难。” 牛金星听着宋献策介绍的情况,他眼睛充满了火热。 ……………………………… 开元4329年十月初十。 秦王府第二届科举正式开考。 这一届科举,比第一届科举,有更多的士子参加科举。 贡院的规模,已经容不下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 秦王苏河紧急命令,在祖庙广场搭建棚子,用于士子科考。 外来的士子占比很少,大部分都是秦王府治下的士子。 秦王苏河的连续胜利,给了这些人充足信心。 再加上第一届科举士子,都授予比较不错的官职。 这让很多读书人,心里的天平已经偏向苏河。 他们集中参加科举,才造成了这种科举盛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