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历史奇怪的走向 (二). (第2/2页)
同的是,这次老孙家没能再看上几十年的热闹,倒成了第二个死的。 总而言之,郑太祖作为整个四国时期打仗最少的人,最后却赢得了天下,麾下一如当年的曹孟德,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后来郑太祖迁都洛阳,终于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国号‘郑’。 至此,建国的历史,唐重才算是读完。 看完这一部分之后,唐重的表情很是便秘。 他虽然对历史了解的不多,但后世关于三国这方面的小说、电视剧也是多如牛毛。 唐重看新三国看了就不下三遍,对这段历史还算熟知的他,简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个郑太祖……不会跟自己一样也是穿越过去的吧? 如果不是,那他这看人的眼光也太毒辣了些。 邓艾在后三国时期那简直就是武将的巅峰,要不是被心存光复的姜维伙同二五仔钟会暗算,天知道他还会创造出什么奇迹。 更别提文鸯、陆抗、杜预这些人了。这属于是难得出点狠人全被他挖走了,别家还怎么玩啊? 而且就以他那手段来说,更是让唐重大加怀疑。 甭管他是就喜欢用离间计也好,还是说掌握了什么信息差也罢,他就那么了解孙权的弱点? 说句老实话,唐重觉得三国时期最难解决的就是这只缩在江东的老乌龟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世界的历史走向就是如此。 而为了寻找自己疑惑的答案,唐重则是捧着书继续看了下去。 郑太祖率西域长史府的军兵返回中原的时候,他才刚十八岁。 这意味着即便到了最后灭蜀统一天下时,他也才七八十岁左右。 而且此人不是一般的长寿,他足足活了有一百五十多岁。 自立国起,在位二十年,专注于削弱世家望族的影响力。 二十年后退位,以太上皇的身份隐居在不知名的某处。 而在这之后,他的继任者,也就是他的子孙,也都干着同一件事。 努力的削弱世家在政治格局之中的影响。 郑太祖的余威影响了三代人,这三代人里,世家子弟明知被削弱,却也不敢反抗。 到了第四代时,终于有人受不了了,举旗造反。 为期六年的内战就此打响,当然最后还是官方取得了胜利。 经此一次后,世家一蹶不振。 一些不甘放弃往日荣光的世家,选择集体潜逃。 有的南下,去大理,去交趾。 有的北上,去投奔胡人。 更有甚者,拖家带口跑去吐蕃。 总而言之,心存不满的都跑掉了,能留下来的世家望族,对国家的要求基本也不会出现什么抵抗了,而这个时候,当时的皇帝对人才的选举制度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革。 他在官府之中设立专门的育才省,主管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兴建书院学堂。 各基层县官员以主簿兼任育才省县院监一职,专门负责统计当地书院学堂里有多少学生。 同时统计各地的私塾先生有多少弟子,并且这些私塾先生可以通过弟子的人数来定期领到相匹配的银钱。 而代价则是取消拜师礼,只要有意读书的,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去读。 国家在各州设置统一的州书院,每四年大考一次,及格者可以进入州书院学习。 再过四年,州书院大考,及格者便可进入朝廷在洛阳设置的国子监。 再四年,国子监大考,成绩优异者便可成为朝廷官员。 与以往的举荐制不同,这种办法极大的提升了寒门士子上升的纪律。 只要用功读书,通过考试,早晚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而且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国子监、州书院还都有补贴政策,学生完全不需要因为自己家境问题而担心。 此番举措,本来是会让原本掌握着教育资源的世家望族跳脚的行为,然而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世家望族早就被打压的不敢吭声。 所以,应试制就这样成为了郑朝主要的人才获取来源。 只不过相对的,这周期实在有点长,每一批都要培养十六年,因此也以举荐制为辅。 若有才惊艳绝之人,也可经由举荐后的考核,来委以官位。 于是八百年来,郑国的人才层出不穷。每一个时期,都有能够独挑大梁的人物出现,各领风sao数十年。 唐重以为这就是郑国最大的改革了,然而这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而接下来唐重所看到的,则是让他确定了这郑太祖必定是和自己一样的穿越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